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基于“双因素”模型的大学创新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30 11:16

  本文选题:创新机制 + “双因素”模型 ; 参考:《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摘要】: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激励创新业已成为重要的公共政策议题。在创新活动中,风险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缺乏对创新主体从事开拓性研究的科研保障和风险分担,导致其因无力承担风险而规避探索性研究活动"。双因素"模型试图改变目前创新激励政策中存在的"激励有余而保障不足"以及不平等的风险分配逻辑等问题,建立基于平等的保障机制和基于竞争的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创新激励体系,既强调激励创新又宽容失败,既强调竞争又强调合作,通过提供科研和生活保障,给予创新主体尤其是青年研究者学术成熟的空间,培育本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stimulate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ublic policy issue. I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risk is the core element of innovation,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ecurity and risk sharing for innovative subjects engaged in pioneering research, leading to their inability to undertake risks and avoid exploratory research activities. The two-factor model tries to chang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nnovation incentive policy, such as "more incentives but less protection", and the logic of unequal risk distribution, and so on. Establishing innovative incentive systems based on equality and competition-based incentive mechanisms, emphasizing both innovation and tolerance for failur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y provi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ivelihood security, To give innovation subjects, especially young researchers, the space for academic maturity, and to cultivate the top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nnovative culture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教育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项目批准号:12YJC88002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杜伟,魏勇;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政府激励政策安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健,韩广智,游桂云,张泉;科技人员成果的价值界定与保护[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2 胡广豪;夏恩君;;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J];桂海论丛;2006年05期

3 刘明明;;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技术不确定性对中小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5期

4 王宗军;杨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04期

5 徐建中;赵斯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原始创新不确定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3期

6 胡广豪;夏恩君;;论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本化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23期

7 颜琼,成良斌;在社会资本理论下审视信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2005年06期

8 荆筱槐;陈凡;;技术不确定性的价值观规约——一种技术价值观的功能剖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2期

9 邵庆国 ,李乐涛 ,王菲菲 ,徐建勇;构建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链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5期

10 毕克新;尹秀英;;绿色壁垒信息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激励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建明;转型期地方政府扶持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迟宝旭;中国技术创新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3 魏勇;我国欠发达省域竞争力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柳飞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占颖;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研发的运行机制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恒;基于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3 朱国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4 刘爱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吴俊;宏观环境对企业影响的分析与评价[D];沈阳工业大学;2002年

6 于雪霞;哈尔滨市科技支持体系构建及支持能力评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刘成;供应链不确定性因素对合作关系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王瑛;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财务激励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宿泽民;政府科技拨款资助对我国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颜琼;在社会资本理论下审视信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杜伟;国有企业如何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杜伟;超产权论与我国国企竞争环境的培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张耀辉;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系统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沈毅;;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机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彭轩雁;;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中的时滞效应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左冰;;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黄天柱;;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型办学模式浅析——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05期

5 王芊;;对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J];现代交际;2009年07期

6 王伏玲;李鸿飞;董慧;;高校实验队伍培训工作创新机制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11期

7 沈洪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机制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年02期

8 刘云伟;;本科师范学院创新机制的改革与实践——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6期

9 孙国玺;刘晋胜;梁松;;省重点教学实验室创新机制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0期

10 郭香莲,王卫栋,李建平;建立创新机制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J];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庆成;李金轩;周亚平;;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东华理工大学核地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峰;张建国;姜新;张岩;;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曾兴雯;赵树凯;赵韩强;郭涛;;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首照宇;;影响高校科研经费增长的因素权系数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大军;孙鸿连;;加强科技信息机构的创新机制 促进科技创新活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关小燕;陈文华;;服务业协同发展:服务业发展与教育服务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赵艳玲;;高校新型智库在推动地方科学发展和科学决策中的作用[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刘正伟;张洋;;省属师范大学服务沈阳经济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机制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留 刘海波;湖南科大:创新机制促学生还贷[N];湘潭日报;2010年

2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 陆云红 姜媛;深圳将创新机制办好南方科大[N];深圳特区报;2008年

3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王亚杰;创新机制培养信息通信领军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姜媛;深圳将创新机制办好南科大[N];深圳商报;2008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刘君;创新机制、优势互补、通力合作[N];江苏教育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夏斐 本报通讯员  张治武 王新军;创新机制强师资[N];光明日报;2006年

7 李兴华;深化定位创新机制 瞄准一流加快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8年

8 记者 胡丽霞 实习生 张桂芳;冯沙驼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天水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体制 切实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N];贵州日报;2009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风田;大学生返乡创业呼唤激励政策[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华;日本政府对私立高校教师激励政策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殷保达;创新机制与大学—产业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兴河;高校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裴长安;西北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褚江川;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侯春霞;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伍李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创新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易广志;中国银行中南大学支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曹文苑;基于违约行为的国家助学贷款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吴冬;高校助学贷款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24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824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2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