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

发布时间:2018-05-02 00:17

  本文选题:通识教育 + 通识课程 ; 参考:《学海》2013年04期


【摘要】:2013年4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航高研院")召开了以"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为主题的第二届通识教育年会。此次年会集中讨论了在中华文明复兴背景下的通识教育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就"通识教育与现代文明"、"通识教育与德性养成"、"通识教育模式比较"、"通识教育教学探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同中国大学教育必须修正工科思维和单纯技术观点,从文明传承与复兴的角度探索适合当代条件的通识教育模式,应为今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会议的最后部分,北航高研院的教学副院长翟志勇老师介绍了北航通识教育的推进情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与会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北航模式"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期待北航模式能够稳健成熟,为探索中国通识教育的正道提供一个可检验、可推广的样本。本刊现辑录其研讨内容,为推动中国教育之进一步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以下内容已经发言者校阅,本刊略有删节。
[Abstract]:On April 21, 2013, the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stitute of higher Studies of Beihang) held the second Annual meet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with the theme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Civilization". The conference focu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ding the meeting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comparison of general education modes", "gener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so on. The participating scholars agreed that Chinese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revise the thinking of engineering and pure technology and explore the general education model suitable for contemporary conditions from the angle of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rejuvenation, which should be the direction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meeting, teacher Zhai Zhiyong, teaching vice president of the Institute of higher Studies of Beihang, introduced the promo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Beihang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The participating scholars affirmed the "Beihang model" of 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Beihang model will be stable and mature, and provide a verifiable and popularized sample for exploring the proper path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journal now compiles its research cont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reform of education in China. The following contents have been reviewed by the speakers, and the journal has been slightly abridged.
【作者单位】: 北航高研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台湾中研院;社科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法学院;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分类号】: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美仪;通识课程设计与新学科的开发——论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两条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6期

2 邢运凯;;论通识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嵌入[J];教育与职业;2010年29期

3 祝立英;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5年01期

4 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5 石仿;裴旭;万洪英;;创造力战略下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1期

6 路荣平;;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11年19期

7 李雯;;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分析与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4期

8 邱云美;;通识教育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李晓路;;美国通识教育的借鉴与思考[J];求索;2009年11期

10 李成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乐群;沈建华;王燕飞;蒋坤;岳伟甲;;我院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Ki-Su Lee;;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超越全球化,走向创新和交流(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谢炜洪;;中职校要开展通识教育[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邹顺鹏;邹晓辉;;论公平视域下当代科学通识教育的前瞻性——从《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得到的启示[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邓立光;;通识科应慎选教材,打下为学做人的基础[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7 孔庆涛;杨再淮;;通识教育语境下日本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研究——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章益国;;对“通识”的三种误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9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安梧;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现状[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湖北经济学院 邓东;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9年

4 陈洁;莫让通识教育缺席(下)[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年

6 记者 丰捷;通识教育,教师“通”学生才能“通”[N];光明日报;2009年

7 记者 朱振国;教育部刘曙雄: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褚国飞;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提供有益世界的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沈祖芸 杨晨光 唐景莉;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记者 徐佳 实习生 伊永卉;通识和专识:教育改革博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6 庄绍文;义务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广林;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3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江海英;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齐璐;美国文理学院通识课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姚兰英;我国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曾双宝;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31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831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5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