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理论之教学思考——成因、表征、模型、启示
本文选题:信息不对称 + 教学表征 ; 参考:《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11期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信息不对称表现为"师生知识相离"、"教师知识包含学生知识"、"学生知识包含教师知识"、"师生知识有交叉又有不对称"等状态。教师拥有一定的不对称教学知识是教学开展的前提,然而,研究"教师—学生"博弈模型发现,教师会以对自己有利的努力方式来获得最优化的利益。事实上,教学信息的"对称"与"不对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各有利弊。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的对称部分、合理创设不对称、促进不对称向对称的转化。
[Abstract]: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is manifested i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knowledge separation", "teacher knowledge includes student knowledge", "student knowledge includes teacher knowledge", "teacher and student knowledge is cross and asymmetric". Teachers have certain asymmetric teaching knowledge as the premise of teaching, however, the study of "teacher student" game model is found. In fact, the "symmetry" and "asymmetry"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symmetrical parts of information, create asymmetries reasonably,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symmetry to symmetr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基金】: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策略与绩效研究”(项目编号:BCA12002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延寿;课堂上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2 袁红;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应用——以保险市场为例[J];情报探索;1998年01期
3 吴梅兰;刘勤志;;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6年06期
4 吴秀君,王先甲,楚扬杰;防范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和契约设计[J];运筹与管理;2005年02期
5 王新驰;信息不对称与课堂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悦超;;对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辜文林;赛乐;;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3 王霞;;浅析德育课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及其德育功能[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4 杨行玉;;对远程网络教育成本研究的多维反思[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文灵;;两种发展了的传播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再论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李楠;;大学生信息素养区域化定位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冯国瑞;“三论”的基本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8 周希德;;控制理论与计算机实时控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9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10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松;吴超;;比较安全教育学的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嘉毅;梁永平;;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蒲生财;;中学化学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体现教材价值功能[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洪涛;;中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对策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罗鸣;;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保险信用评级有效性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7 何瑞雄;;审计实践教学建设刍议——基于浙江省财会信息化大赛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6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红霞;教学工程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俊山;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高荣;高校旅游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詹德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农业保险供给主体创新[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范艳敏;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荣烂;高中数学最值问题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徐骥;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定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华旦多杰;论《格萨尔》对藏族牧区青少年的文化启蒙作用[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唐晋;课堂教学公正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玉;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消极影响及解决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雄;信用卡违约风险个人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军;道德风险与最优保险产品设计模型[J];系统工程;2003年04期
2 仵志忠;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学动态;1997年01期
3 李明慧;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结果与治理[J];技术经济;2004年01期
4 路小红;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实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年05期
5 陈颖;论网络的应用对商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状况的改善[J];情报杂志;2001年01期
6 沈小玲;略论信息不对称[J];现代情报;2003年08期
7 徐新,邱菀华;道德风险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最优保险契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8 刘喜华;吴育华;;信息不对称与最优保险契约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严;彭韶兵;;预算松弛: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考察[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雷霞;陈静;;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屈波;郝春艳;;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李隆庚;;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5 嵇小怡;;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完善[J];大众科技;2006年03期
6 刘峥嵘;康永;;高校职称评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朱东芹;蔡文青;程爱民;;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谈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J];职业时空;2008年01期
8 王丽;;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我国民办高校的信贷问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周继良;;试论信息不对称与高等学校学生评教[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02期
10 张继生;封伟;;信息不对称与武术赛事风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那春光;;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的博弈问题[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2006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6年
2 刘心报;张志勇;张华玲;;基于博弈模型的VMI合作达成机理分析[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其坤;;寡头垄断竞争管制的博弈模型[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李亚林;袁声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一个集群品牌维护的博弈模型分析[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任重;;进化范式下技术选择的博弈模型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宏;;优化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经济学分析[A];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陈志松;丁可;王慧敏;陈军飞;;基于心理契约的劳资博弈模型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永刚;贾春福;吕述望;刘振华;;基于博弈的信息安全风险处理决策研究[A];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彭小兵;蒲勇健;;战略决策博弈模型及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程艳;汤志伟;;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博弈分析[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方;信息不对称是“房荒论”的重要诱因[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2 本报驻纽约记者 严恒元;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市场体系中的缺陷[N];经济日报;2001年
3 马伯钧;信息不对称理论[N];河南日报;2002年
4 李建兵;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企业纳税筹划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启示[N];财会信报;2005年
5 ;防渗膜、知情权与信息不对称[N];陕西日报;2005年
6 程锋;信息不对称在政府审计中表现在哪里[N];中国财经报;2007年
7 田文平;加强宣传的针对性 促进“十一五”规划落实[N];中国贸易报;2006年
8 曲海峰 刘志光 李晓春;由信息不对称理论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9 张瑞怀;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研究[N];金融时报;2006年
10 吴汉洪邋李建伟 陈维;教育文凭: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次优选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立新;基于博弈模型的复杂系统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孙鹏程;建筑节能服务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王冠辉;一类生产商主导的供应链产量博弈模型及复杂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张慧;空间结构种群中基于博弈模型的合作进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郑丞;基于“质量—成本”均衡的车身公差设计博弈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修来;人力资源信息不对称的原理探索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张婷婷;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8 辛宝贵;一类层递附生型供应链产量博弈模型及其复杂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张永鹏;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及防范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陈顺良;矿产企业投资战略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莉娜;我国医药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彬;信息不对称下对分部费用控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毛伟;中国保险市场利益主体行为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孙先容;我国茶叶出口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曾晓丽;企业技术联盟的稳定性分析及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郑樝樝;金融创新风险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晓明;我国政府收费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叶玉妹;信息不对称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君;我国商业银行抵押担保贷款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封伟;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7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89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