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发展的目标与分类分层推进的策略思考
本文选题:工程教育发展的目标 + 策略选择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已创刊30周年。30年来,对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程教育的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理性的思考;在众多高等院校的工科教育改革中,推出了许多系统性改革的实施项目。诸如:工程硕士学位的开通与发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动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等等。我国已成为了工程教育大国。今后发展与改革的目标,是把中国建成工程教育的强国,以振兴中国,为世界人民造福。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研究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可能采取的策略取向。本文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中专业、学科及学校的"分类"与"分层"的不同推进策略,指出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所面向的国内外对工程人才新的多样性需求,需要大力推进以"全体学生学习成果"为专业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面向多样性工程人才需求的新的"分类"基础上"分层"推进的实施策略。从社会需求、教育公平、历史文化差异、承认差异协同的不同视角,论述"分类"基础上的"分层"推进的策略,提出"需求驱动,分类‘卓越’,承认差异,积‘类’成‘层’,‘类’‘层’平衡,和谐共生"的一套策略选择。
[Abstract]: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researcher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ve put forward a lot of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 number of systematic reform implement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launched. Such as: the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ster of Engineering degree, the initi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ion, design, real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CDIOs, etc. China has become a large countr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goal of fu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s to build China into a powerful country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so as to revitalize China and benefit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rand goal, we must study the possible strategic orientation to achieve this go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of specialty, discipline and school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new diversity demand of engineering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strat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classification" oriented to the needs of diverse engineering talents, taking "all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as the main focu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demand, educational fairnes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strat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demand-driven, classification 'excellence, recognition of difference," A set of strategies for balancing and harmonious symbiosis.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科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10JGDE001)资助
【分类号】:TB-4;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2 余寿文;;大学者,育才之谓也——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十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3 余寿文;;关于现代工程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的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玉觉;;中国近年高校定位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马陆亭;;瑞士高等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3 赵婷婷;汪乐乐;;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分类以及怎样分类?——加州高等教育规划分类体系与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比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4 冯u&中;翟蓉;张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翟蓉;冯u&中;张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体系权重研究及系统平台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刘静静;郭德侠;;硕士研究生的选课倾向与制度改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徐小兵;冯进;周思柱;;机械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初探——以长江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8 朱闽江;张安宁;;浅析研究生教育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成功(教育);2009年10期
9 高治军;杜嘉;;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的学科水平评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周晓芳;;现代中外研究生导师制度比较——兼论对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蔚磊;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王卫平;新疆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5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顺厚;研究生德育绩效及其评价[D];复旦大学;2004年
9 张洁;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石;高校硕士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与培养绩效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贡金涛;社会网络分析在学科评估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熊婧;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佳宜;瑞典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晁娜;我国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徐群;教学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岚;上海市公立医院网站营销现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祖雅琼;医学研究生PBL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9 文秀娟;云南省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饶钦焕;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寿文,李曼丽;培养21世纪的优秀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余寿文;;关于高等工程教育几个基本概念研究的注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朱高峰;;试论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4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5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6 余寿文;;大学者,育才之谓也——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十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章丽萍;孔寒冰;陈子辰;;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国际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8 马陆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剖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9 戴井冈,贺绍禹,邱国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3期
10 马陆亭,,冯厚植,邱菀华;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的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选能;;高等师范院校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与策略选择[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6期
2 李惠英;《化工原理》课程的几种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2年12期
3 任韶萱;;基于模糊算法的多Agent协作的实现[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11期
4 龙圣杰;;产品设计因素分析[J];包装工程;2009年08期
5 陈瞻;;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包装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10年17期
6 胡涵;于海勋;陈克安;;一种基于在线建模的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快速算法[J];电子测量技术;2007年0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利峰;多通道有源噪声控制快速算法及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王鹏;基于实质路径的综合调度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00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90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