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及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高校学术职业 + 分层 ; 参考:《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08期
【摘要】:高校学术职业分层是按照某种学术标准或者资格将教师区分为高低不同的职位等级序列,并形成一个职位与地位对应的社会结构的过程,其内在分层机制是高校职位等级系统对教师进行的制度化分类,职称和岗位成为分层的重要依据。我国当代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呈现出政策分层、特色分层和声望分层等多种形态,竞争性和多样化成为分层的核心特征。学术精英层与底层教师层的疏离,学术职业分层差异明显,以及效率取向是当代中国学术职业分层的新变化。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在体现组织效率和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同时,形成扁平化的学术职业分层阶梯、缩小分层地位差距、形成多样化的分层结构是重要的制度创新基础。
[Abstract]:Academic occup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process of dividing teachers into different rank sequences according to certain academic standards or qualifications and forming a social structure corresponding to position and status. The internal stratification mechanism is th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post rank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fessional title and post become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stratificatio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strat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presents many forms such as policy stra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 stratification and prestige stratific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re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fication. The alienation of the academic elite from the bottom teachers,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occupation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rientation are the new changes of academic occup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tratification of academic profess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bodies the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group,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form a flat stratification ladder of academic profession, to narrow the gap of stratification status and to form a diversified stratified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人事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高校学术职业分层与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FA090051) 中国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YB147)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郭慧峰;;对农民工权益救护的立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3 凌斌;;现代性危机与政治实践:托克维尔的历史救赎[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5 周静;刘国红;;涂尔干人性论思想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周尚君;;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分析对象[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7 于柏华;;社会实在的规范性与公私法的界限——与徐国栋教授商榷民法的“公私法混合说”[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8 熊金才;;论同性结合的民法规范[J];北方法学;2012年02期
9 魏亚萍;;我国农民生育行为的社会结构解释[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邹平林;杜早华;;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信念危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8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肖新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梅花;网络舆论监督下的公开审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谌凤;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职业认同中的应用与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秦艳姣;水库移民村落的私人互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代妮;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利平;;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特征与机制[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12期
2 王春梅;;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齐先海;;主观能动性的机制与特征试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5期
4 齐先海;;主观能动性的机制与特征试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0年05期
5 张振华;论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形态与嬗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瑞芳;;试述中国体育与现代化[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郑其绪;宋彩风;;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何军;;论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特征、发生机制和应对方略[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洪春英;;服饰流行与社会心理[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易明;杨树旺;;产业集群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机制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政科;;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2 孙红霞;;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兰云龙;王海龙;刘睿;;黄河上游水资源量计算评价[A];水文泥沙研究新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南;;水乡绍兴的水生态环境特征和保护对策初探[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5 张繁荣;;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探索[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贺玲;田晓飞;;华北中部沙尘暴的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严立冬;崔元锋;孟慧君;;论生态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8 滕怡群;;现代学报系统的构成与特性[A];学报编辑论丛(第二集)[C];1991年
9 胡玉玲;顾晶;康建鹏;何玉娟;;2005-2008年江苏省大风事实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岳东阳;;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王学军;CSSC对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分层系统培训[N];中国船舶报;2009年
2 威利;科企携手闯市场[N];科技日报;2000年
3 小兵;思科:存储领域异军突起[N];中国电子报;2003年
4 ;网络终将是计算机[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李佳师;思科存储力打智能牌[N];中国电子报;2004年
6 王继瑞;西方“中间阶层”理论简述[N];学习时报;2002年
7 ;集中资源提升利用率[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闵捷;农地城市流转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谷秀华;长春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机制与调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习明;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5 刘辉;农业技术创新的产权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6 陈秀峰;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闫素华;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体表心电图F波的形成机理及射频消融方法[D];山东大学;2004年
8 张奉琪;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影像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9 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0 朱业宏;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慎勇扬;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及调控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吴文鑫;兰州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时文朝;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王伟;论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监督[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雪芹;南京市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翟莹昕;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7 姚瑞敏;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常杰;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9 康长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李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监督[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4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95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