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机理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6 14:30

  本文选题:产学合作 + 人才培养 ; 参考:《高教探索》2013年05期


【摘要】: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是我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主要挑战,但现有研究大多未能基于企业的利益与理论视角而解释力有限。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分析了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机理。通过分析发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机理关系如下:第一,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与企业人力资本专用化投资正相关,即企业人力资本专用性越强,其参与专用技能投资的动力也越强;第二,企业人力资本专用化投资与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的关系——只有在面对专用性程度比较高,需求比较稳定的技能时,并有投资保障的条件下企业才可能与高校有实质性的合作;第三,保障措施与产学合作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建立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关键是将企业对学校单边投入转化为校企双向依赖的情形,如果是单边合作的话双方则必须建立有某种"可信承诺"。
[Abstract]:The lack of motivation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s the main challenge to train talents in China's domestic academic cooperation, but mos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fail to explain it based on the interest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human capital training is as follows: first, the degree of human capital specific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specialization, that is, the stronger the 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specificity is,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and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in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only in the face of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specificity and more stable demand for skills, the stronger the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vestment of specialized skills, the more powerfu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and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An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vestment guarantee, enterprises may have substantial cooperation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feguard measure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school-the key to establishing a stable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school is to transform the unilateral input of enterprises into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enterprises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both directions. If it is unilateral cooperation, both sides must establish some kind of "credible commit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基地研究项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600354) 教育部重点课题“产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GKA103004)子项目“产学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办学模式创新研究”(GKA10178)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2;F091.3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兆铭;杨晓波;乔云霞;;雇佣合约、嵌入性过程控制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以GL集团为例[J];经济管理;2007年15期

2 耿洁;黄尧;;技能型人力资本专用化:工学结合中一个新的概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7期

3 吉文林;胡新岗;黄银云;李巨银;蒋春茂;吴植;桂文龙;陈小权;;基于企业视角的校企合作调研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鹤;宋炜;;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基层灌溉管理单位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2 陆亨伯;谢萍萍;郑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基于典型体育场馆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赵立民;魏敏;;旅游产品有效供给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4 丁超;;我国金融产业“金融软件”创新的伦理反思[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5 俞宪忠;;对劳动密集型战略的理论质疑[J];财经科学;2010年04期

6 蔡炯;王慧琴;田翠香;;科学发展观下的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均衡[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7 李怀;王冬;;产权变更、纵向一体化与企业绩效——一个“国进民退”的案例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9期

8 孙永军;;基于供需分析的审计行为导向调整[J];财会月刊;2009年27期

9 罗能生;谢里;;权力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调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10 陈德豪;;住宅小区车库所有权归属法定与约定之选择辨析——从《物权法》对车库归属的立法谈起[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徐美银;;外部环境变化、主体认知互动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付才辉;;制度的分层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董直庆;王林辉;张屹山;;制度均衡过程和制度效率:基于非对等资源禀赋结构的分析[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任百祥;;制度经营与政府治理[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黄丽;;资产价格波动向实体经济传递过程的问题探讨[A];《环球人文地理·理论版》2011.08下[C];2010年

7 杨依山;;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理论重构的初步尝试[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锡锌;;利益组织化、公众参与和个体权利的保障[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黎秀蓉;高展军;;组织文化的博弈论解读[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石光乾;;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研究——兼论后危机时期我国产业政策及其法律化[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汉霞;我国权力寻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宋兰旗;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胡继立;企业控制权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志刚;基于适应性效率的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海胜;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一新;道德起源、演化及其作用的经济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玉为;科技图书编辑规范化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3 纪操;诺斯、巴泽尔关于国家理论思想的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彭昌奇;研发资本、劳资关系、市场制度与区域技术创新[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孙源笙;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6 吴娜琳;制度变革对农田生产活动空间变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苗瑞洲;产业集群:从学习型区域到创新型区域[D];河南大学;2011年

8 肖强;我国工薪家庭金融理财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楠;事业单位员工绩效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向桂林;城镇民办幼儿园价格规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云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及其制度设计[J];财贸研究;2004年01期

2 康敬华;;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严若森;人力资本专用化的内生公司治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1期

4 程德俊;;专有知识视角下人力资源内部化战略[J];经济管理;2003年16期

5 杨瑞龙,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6 邱永成;;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年26期

7 刘苹,陈维政;人力的资源特性及资本特性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01期

8 陈婵娟;人力资本专用化的效应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1期

9 王树庆;刘琳;;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陈锡宝;朱剑萍;;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晓;廖红;;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途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09期

2 穆义生,孟宝棣;借鉴攻关会战 深化产学合作[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3年01期

3 胡海青;朱家德;;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中企业集体行动困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4 ;利益共享·模式建构·制度创新——产学合作与工程教育主题座谈会系列之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5 查建中;冯磊;Lambda Verdonck;何永汕;;中国工科生源的需求分析(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6 许晓东;吴昌林;;产学关系的形成、障碍与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7 查建中;;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的产学合作与国际化(上)[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07期

8 商建辉;王俊洁;;传媒业与高校的产学合作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9 ;官产学研合作与工程教育体系建设——主题座谈会系列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10 张建功;刘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的机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惠民;刘沧山;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张学琛;王保顺;李志德;;实验室管理机关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丽莹;杨波;王小唯;;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年

5 刘鹤成;;浅议学术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李炎锋;李明;王玲;汪海燕;;教学基地建设结合产学研合作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立国;;中法高等教育教学的比较与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文斌;;两岸关系新进展给无锡市发展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扈继军;;人才蔚起国运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10 吴会江;;高校的人才供应链管理[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吴琳;创新IT教育 实现跨越发展[N];光明日报;2009年

2 浙江传媒学院 李文冰;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杨晨光;艺术人才培养要有通识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刘喜东;中国建设报社与沈阳建筑大学签署共建协议[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钟言;重点转向临床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曹锡风;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N];消费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兰;能力,栖居在教育的何处[N];光明日报;2010年

8 ;浙江外国语学院全新启航[N];浙江日报;2010年

9 华中文;教育农林“联姻” 携手服务“三农”[N];江苏教育报;2009年

10 记者 李陈续 计亚男;安徽大学“开门”谋划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海青;经济利益、价值恰当与企业参与[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胡海青;经济利益、价值恰当与企业参与[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淑滨;中国高等学校社会价值增值的协同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夏桂华;基于层次定位的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万曦;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南;美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汤琼英;新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TTP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陈红梅;南京研究型大学产学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严峻;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颖;大学权力治理结构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影响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李琰;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江娴;化工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7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027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e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