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与I的抗争:青年学生苹果产品消费的主体性建构研究
[Abstract]:It is a sweet form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at people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are most likely to dispel their own subjectivity in the satisfaction of things. Apple products marked by "I" have a transcendental appeal to young students who pursue themselves but are not socialized, an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fall into the trap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However,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young students on the consumption of Apple "I" series products,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young students' consumption, that is, from the motivation before consumption to the feelings of formal consumption, and the subsequent consumption of accessories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It is proved that after joining the "guest" and "fruit powder" communities of Apple's "I" products, young students will try to maintain the "self" (I). In the community as much as possible. It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guest me" to "master self" and from "I" to "I" that contemporary young students have not been assimilated by apple products, but have gradually constructed their own consumer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3BXW054) 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2011BZH002)
【分类号】:G645.5;F42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新时代的新主题:2007-2010年青年研究综述[J];青年研究;2011年03期
2 褚当阳;姜大云;;日常生活的主体迷失与重新占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李珊;;漫谈大众文化中的粉丝产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董静;;浅析现代广告中女性身体消费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8 米东海;;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的消费趋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董密娟;;当代中国时尚消费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10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周璇;;上海市中产阶层化文化影响下的空间重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陈莹;;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身体消费现象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严志兰;;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方苏;;唯物辩证法视野下的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关系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晓波;消费社会的白色噪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耿蕾;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王荣子;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毅;卢晖临;严海蓉;陈佩华;萧裕均;蔡禾;;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J];开放时代;2009年06期
2 郑广怀;;劳工权益与安抚型国家——以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为例[J];开放时代;2010年05期
3 徐鹰;岳晓东;;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变迁与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4 郭景萍;;“80后”消费文化特征:世俗浪漫主义[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3期
5 陈智慧;;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6 王水珍;刘成斌;;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J];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7 夏雪;;河南省流动人口子女初中教育状况比较[J];青年研究;2007年02期
8 王道勇;;匿名的狂欢与人性的显现——对2006年网络集群事件的分析[J];青年研究;2007年03期
9 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三)——偶像崇拜的代际差异[J];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10 熊茜;郑丹丹;;“新文化媒介人”地位获得过程分析——以大学生消费为例[J];青年研究;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一石激起千层浪 春风化雨润无声——在学生中开展向前线战士学习活动的几点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1985年12期
2 林春宇;;在反思中加深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再认识[J];辽宁教育研究;1990年01期
3 沈国桢;;美国哲学对大学生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0年07期
4 郭厚文;自我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5 王辉;杜玉华;;试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两个关搖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1991年02期
6 许峰;从分析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7 张庆奎;高校校园文化功效探析[J];江苏高教;1995年S2期
8 王文哲,晁兴元;坚持“一进三结合”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1996年02期
9 张亚伟;青年学生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闫政远;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芮福宏;;坚持军学共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孙桂琴;邱显清;刘裕品;;发挥老龄人才作用,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蔡立峰;;新时期青年学生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4 陈飞;王芳;;“两课”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5 王旭东;;科学的精神信仰与青年学生生活方式——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看青年学生生活方式教育[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7年
6 胡树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7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坚持军学共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军学共建,特色鲜明[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吴秀卿;;德育应始终成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陈秀鸿;;固守德育为首,回归生活世界——青年学生品德培养的逻辑起点[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孙宪萍;;我与学生思想工作[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昌爱;广西百场报告会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N];人民日报;2005年
2 王丽 章苒;支教接力传递新时代“青春之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通讯员 史春梅;让青春和人生在建设祖国服务人民中绽放绚丽光芒[N];安徽日报;2009年
4 记者 赵晖;激发爱国热情 坚定理想信念[N];天津日报;2009年
5 记者张策 通讯员宋涛;弘扬一二·九精神 做奋发有为新青年[N];天津教育报;2008年
6 记者陈欣然;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N];天津教育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杰;新时期,,青年学生该怎样爱国?[N];淮南日报;2005年
8 赵恩德 王洪学 张宏伟 本报记者 张景波;志在蓝天写风流[N];吉林日报;2009年
9 周仕兴;我区深入开展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教育[N];广西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焦新;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丹;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3 韩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欢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关丽丽;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9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岳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茂明;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政治社会中的现代价值[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杜奕彤;当代青年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严;当前青年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分析及引导[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蕾;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晓英;文化多样性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罗漫妥;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微博暴力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7 庞国斌;地缘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任琳;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境遇及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唐洁;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52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15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