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Abstract]:Innovation competi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puts forward a new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ree basic points and two paths" based on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皮德常;吴庆宪;;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年03期
2 曾水兵;;从“工程育人”到“文化育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12年05期
3 梁化奎;;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4 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年03期
5 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年08期
6 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茹宗志;;论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李欣军;马长蕊;;研究生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1期
3 邓玉莲;;“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4 吴安平;邢鹤;;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5 吴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大家;2010年04期
6 汪波;;立体化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36期
7 沈为民;孙一翎;杨凯;楼俊;;“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S1期
8 陈志;李梦泽;马嫣;章韵;陈春玲;;基于ACM程序设计竞赛的常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年06期
9 柳林;卢秀山;李万武;;面向社会需求的GIS专业人才立体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0年06期
10 步山岳;严云洋;章慧;;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彤颖;刘淑娟;韩凤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凇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江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考核体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艳;农林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匡磊;经管类大学生创造能力现状调查与改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5 王雨佳;我国高校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翟立;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雷金华;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刘宜鑫;高校对口支援契机下的民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9 方婷;我国高校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分布状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林木辉;张杰;包正委;;开展学科竞赛改进教与学方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郑家茂,潘晓卉,丁德胜,徐悦;构建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4 李旦;赵希文;吴菊花;;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5 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年05期
6 黄建平,郭文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7 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张晓京;;推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关于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1期
9 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年07期
10 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年2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瑛;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0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41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