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变迁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01-24 11:38
【摘要】:以色列历来重视"教育强国"的思想,特别注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建设,并将其视为社会、经济、文化振兴的基础。建国以来,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革。1958年至1994年,以色列对高等教育实施了第一阶段的体制改革,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监管体制"。面对入学人口迅速增长,传统的"国家监管体制"逐渐表现出它的低效。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主要是调整高等教育的格局与结构,开始转向多元化、私有化和国际化。第二阶段的改革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进入21世纪,在第二阶段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以色列为更好地推进"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国家新监管"的高等教育体制。在尊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以色列不断加强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体制的监管。与原有的"国家监管体制"不同,"国家新监管体制"充分认识到高校的自主地位,并根据国家的战略规划与长远目标发挥其监管的影响力。
[Abstract]:Israel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dea of "education as a powerful country", especial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ale and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basi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Israel, Israel'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of reform. From 1958 to 1994, Israel carried ou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ystem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we can call the "state supervision system".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nrollment population, the traditional "state regulatory system" gradually showed its inefficiency. In the 1990s, the reform of the Israeli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entered the second stage, mainly to adjust the pattern and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Began to diversify, privatize and internationalize. The second stage of reform m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admission. In the 21st century, on the basis of the second stage of system reform,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grand goal of "education power", Israel has put forward the "new state supervisio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premise of respecting market demand, Israel constantly strengthens the state's reg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na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 the "new na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 fully recognizes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universities and exerts its influence on supervision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long-term goal of the countr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时期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入职标准的研制研究”(项目号11YJC880039)课题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9.3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慧敏;;以色列高等教育体系研究[J];教书育人;2012年03期

2 饶本忠;;论以色列对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王瑞;以色列教育发展与经济现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平;;教授在罢教[J];视野;2008年06期

2 孟繁锡;;我校与以色列农业科技合作的前景[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Z2期

3 H.费多洛夫 ,力一;七十年代英国的高等学校[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10期

4 林春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J];辽宁教育研究;1988年04期

5 袁相碗;试论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J];江苏高教;1997年01期

6 ;美国密苏里州高等教育发展2020年远景规划[J];世界教育信息;1999年02期

7 汤贞敏;以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支撑科技强省建设[J];广东科技;2005年01期

8 宋炜;中德高等教育初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王根顺;李红英;;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10 孙希波;邢爱国;;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耀楣;王兵团;;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悖论问题[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胡智伟;;东北沦陷时期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刘莹莹;潘娟;杨焱;;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中三个主体的定位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话(三) 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瞿振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文英;王琦;姚登举;;浅析“网络化”时代“大众化”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7 柳芳;;胡适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体制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杜月升;;知识生产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福安;;提高行业特色高校办学质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贡献[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姚书研;;《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邱丽娜;龙江特色高教体系初成[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庞中英;问题在于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特派记者  常河;高等教育也要差异化经营[N];江淮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璐;引进洋高校能否改变“奶牛现象”[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马戎;应调整高校体系中的民族区隔[N];南方周末;2010年

6 记者 江亚平;澳大利亚拟在高校增招弱势群体学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杨定忠;走好高等教育“第三条路”[N];湖南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郑昭 周琳;高等教育要在“质”上下工夫控制扩招要从“适当”变“严格”[N];福建日报;2007年

9 刘克利;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陈煜邋徐世浩;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立交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刘冰;中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救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姚加惠;高等教育学制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岚;国立大学的角色与职能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志刚;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早期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张铭钟;我国西北五省(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少华;关于高校体制改革的调查报告[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邵波;核心竞争力: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新视角[D];苏州大学;2004年

3 李敏;我国高校企业改制的模式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宋晓洁;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影响下的大学课程设置[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晔;高等教育中的女性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谢晓宇;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龚华燕;英属印度时期高等教育的殖民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刘科;四川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佟金梅;转型期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4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414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4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