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价值教育课堂比较——以哈佛道德推理课和中国高校道德修养课为例
【图文】:
2013年第3期比较教育研究No.3.2013(总第278期)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GeneralNo.278过程进行量化。为了深入解读课堂教学背后的价值理念和历史文化渊源,本研究将6堂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文字,通过质性方法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立足于课堂,但不局限于课堂,从教学实践出发,以期为价值教育优化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二、文化视阈下价值教育课堂比较分析价值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途径和特定的教育形式,建基于对特定文化中现实人的存在和生存境遇的思考。因此,对中美价值教育的比较应立足于广泛的文化视野和深度的历史源流,才能洞察两者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的特征和生成基础。(一)教育理念:“对话课堂”与“权威课堂”的文化观照教育理念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整体体现,,具体到价值教育主要涉及教师如何理解价值主体和教育主体,以及学生价值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等。从整体上看,哈佛推理课和中国修养课在教育理念上各有鲜明特征,可分别概括为“对话课堂”和“权威课堂”。课堂师生的话语量和互动频率是反映课堂生态的基本指标。如图1所示(横坐标代表时间“分”,纵坐标代表每3秒为1个单位的话语量)。哈佛推理课教师语言占83%,学生语言占17%,两者比率为5∶1,从波峰和波谷交叉的数量看出师生间有5次大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话语量基本持平,互动频繁,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对话课堂”。图2显示,中国修养课教师和学生语言比率为11∶1,师生间有3次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哈佛推理课3个样本平均师生话语比率达到6∶1,而中国修养课另两个样本是满堂灌式的教师全程讲授,学生的话语量基本为0,中国修养课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可概括为“权威课堂”。“对话课堂”和“权威课堂”
解为“导入→概念体系解释→规范阐述→正反例论证→情操陶冶→榜样示范→结论”。中西方价值教育课堂都善于利用提问和案例作为内在机制推动课堂进程,但在提问和案例的设计上有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提问的方式、案例情境创设的深度上。提问是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重要策略,可以分为直问、设问和反问。哈佛推理课多采用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式直问,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价值思考;而中国修养课多运用教师自问自答的反问和只问不用学生答的设问,检验学生对课堂传授的价值信念的接受效果。如图3所示,哈佛推理课样本1直问43次,反问2次,设问3次;中国修养课样本1直问6次,设问10次,反问5次。中国学生对哈佛推理课热议最多的是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连环追问。教师不断改变假设条件,步步紧逼,推动学生层层深入澄清自己的核心信念。例如,哈佛推理课样本2连环追问:(1)轰炸敌人兵工厂,致对方1万平民死亡,但可挽救本国5万人,你认为正确吗?(2)逼问一个安放炸弹的恐怖分子,可以用酷刑,你认为正确吗?(3)只有24小时,逼问一个安放炸弹的恐怖分子,可以用酷刑施加他的孩子,逼迫他招供,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中国修养课的提问聚焦于检验学生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如样本2的提问:(1)集体主义的内涵是什么?相对于哈佛推理课的开放式提问,中国学生对于设立标准答案的封闭式提问的参与热情略显冷淡。情境创设是提升体验和激发情感的重要方法。情境指向主体的价值感受,价值信念来源于对情感体验的理性思考,在价值信念形成中,情感和体验是第一位的,理性逻辑的思辩是第二位的,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和感受的价值很难使个体对其做出肯定的价值判断,因此,容情于境、以境触感是情境?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道德智慧的生成——哈佛道德推理课与中国道德修养课比较研究”(项目编号:GY11006)成果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靖波;吴爱邦;;中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2 陈向东;中美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的比较与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赵国栋,汪琼;中国、美国及香港地区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4 秦娜;;简析中美大学评价的差异[J];学周刊;2011年26期
5 赵丽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9期
6 赵国栋;关于中国、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比较研究:ACCS研究项目介绍[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7 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年02期
8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4期
9 贾磊;;中、美、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比较研究[J];教育探究;2009年04期
10 徐海宁;中美日三国留学生教育的状况与政策比较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应会君;;关于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与高等教育特色化的思考[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雅君;;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为例[A];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2009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专集[C];2009年
3 安怡;冯文全;徐安兴;;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及其保护管理对策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明达;;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秦红岭;;试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吴丹梅;王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工作[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7 北京联合大学纪委课题组;;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在治理商业贿赂中的职能作用研究[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8 李九丽;;以高校廉政文化推动和谐校园建设[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方小丽;徐广军;张腊梅;李晓林;;浅谈我国高校政府采购中仪器设备采购存在的问题[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韩富;郑福平;田媛;;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研究[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英杰;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高校创建工作年年上台阶[N];安徽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鲍道苏 李燕铭;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记者 柯昌万;陕西严禁高校“双轨”收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记者 范绪锋;让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西南政法大学 张北坪;对高校设立新闻发布制度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郭弘 实习生 王夏媛;高校“禁租令”遭遇“游击战”[N];重庆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练玉春;自主设置专业 给高校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朱庆 特约通讯员 丁汉新;民间“小”艺术走进高校大课堂[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华中师范大学 周挥辉;增强高校网络的文化含量和服务意识[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江文清;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周文泳;高校科研质量改进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赵君;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刚;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甄丽娜;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及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翁舟峰;美国高校兼职教师使用状况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4 董阜平;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蕾娜;中美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李芳;美国高校亚裔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龙献君;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分析及启示[D];南昌航空大学;2009年
8 金贞爱;我国高校世界遗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宁;中美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管理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10 尚海磊;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6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4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