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理工科研究生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研究与培养

发布时间:2019-12-01 05:56
【摘要】:认为团队科学创造力培养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分析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理论内涵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运用自编问卷考察了理工科研究生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结构维度和发展现状,同时查明了团队科学创造力的障碍及特征,最后提出了促进研究生团队科学创造力的若干建议。
【图文】:

团队,机制


力便成为科学实践的必然要求;二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基于个体水平的科学创造力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所面临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迈向团队水平的科学创造力研究便成为破解上述困境的必由之路,所以团队科学创造力研究是科学创造力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我们认为,团队科学创造力是团队创造力发展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结合体,它是在科学任务情境中,团队成员在团队领导者带领下,通过团队协作产生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社会价值的科学成果的智能品质或能力。关于团队科学创造力的形成机制,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见图1。目前研究者从如下方面探讨了团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机制:个体科学创造力的影响。在科学创造活动中,个体科学创造力为团队提供了创新点或原材料,,其发挥水平直接影响团队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但团队科学创造力并非个体科学创造力的简单加总,成员间的互动过程和团队情境决定着这些原材料能否转变为团队产出。团队层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创造力固然重要,但并不能超越团队协作的价值准则,团队属性特征(团队任务、团队规模等)和团队行为因素(团队创新气氛、团队领导、团队支持等)对团队科学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具体而言,其一,在团队属性方面,团队任务的复杂性、难易度与团队科学创造力存在一定关系;团队规模与团队创造力呈负相关[4];团队异质性(如知识结构、技能和性格的差异性)有助于推动团队创新[5]。其二,在团队行为方面,团队创新气氛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强有力的团队领导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一个重要前提,设置清晰目标并重视任务结果有利于团队创新[7];团队支持和团队反思有助于激发团队创造力[8]。共享心智模型的中介效应。团队属性特征和团队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4 傅广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政策环境分析[J];理论月刊;2003年08期

5 王黎萤;陈劲;;国内外团队创造力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向军;组织课外活动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孙玉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秀珊;;想象力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4 李Oz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5 郑国庆;扩大内需,缓解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杨海义;;武术运动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樊美筠,罗筠筠,王德胜;21世纪我国学校美育的操作设计[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8 林崇德;;智力的培养及其干预实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祖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4期

10 姜明;;我国的初级音乐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J];才智;2010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严宗泽;;从贴近式到全程化: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论略[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秦石乔;王省书;;面向国防现代化建设,构建光电工程人才培养体系[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4 余扬;;高考实行综合考试改革的思考[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5 胡卫平;林崇德;申继亮;Philip Adey;;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6 苗军芙;万梅红;;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格特点研究[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徐振亭;罗瑾琏;;团队自省发生与作用机制——边界条件与预测变量[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辅松;基于自组织演化的高校成长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韩琴;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8 滕瀚;科学意象加工水平对高中生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王囡;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王佳佳;论学校制度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毅德;广东省舞蹈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反思[D];兰州大学;2010年

2 孙丽娟;数学课堂人文价值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倩;领导行为、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刘琳;北京某中职学校学生创造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孙祥薇;异质性、组织支持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靖美慧;中学语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郝丽娟;高中化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案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正凤;初中生数学创造力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张娜;民族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安敏;初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雪梅,傅世侠,邵全辉,孙雍君,罗玲玲;科技团体创造力中的认知风格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柯江林;孙健敏;石金涛;顾琴轩;;企业R&D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5 王黎萤;陈劲;;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结构和激励机制[J];经济管理;2008年01期

6 丁志华,李萍,胡志新,李丰年;团队创造力数学模型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罗玲玲,邓雪梅,邵全辉,孙雍君,傅世侠;科技团体的内外创造氛围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9期

9 王端旭;薛会娟;;团队内隐协调的运作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2期

10 王端旭;薛会娟;张东锋;;试论“远缘杂交”与创造力的提升——以高校科研团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志蓉;团队快速信任、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龙飞;基于组织共享心智模型的组织知识创新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凌建勋;团队创新气氛问卷的编制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朱潋;团队创新气氛与学习型组织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社新;;浅谈理工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2 刘丽君;焦文俊;;开展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03期

3 刘文博;杨光玮;;理工科研究生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2期

4 郑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全面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改革与开放;2013年10期

5 武果;理工科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8年04期

6 李洋;;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3年33期

7 高洁;王斌;;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成才之路;2009年27期

8 陈慰宗;加强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人才·市场;2001年04期

9 夏定元;理工科研究生哲学思考能力培养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06期

10 董华青,李俊杰;关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彦伟;任伟;;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团队项目化运作机制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刁彦华;谢静超;毕月虹;樊洪明;赵耀华;;论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3 张明国;;STS教育与理工科研究生综合创新力培养[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明国;;STS教育与公民综合科学素质培养——以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为中心[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京霖;人文知识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2 解薇;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3 代玉美;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乔晓艳;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吕丹枫;战略规划理论指导下的理工科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新模式初探[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8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68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3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