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对我国工资收入差距的贡献——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01 13:00
【摘要】:本文利用CHNS1989-2009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算我国高中以上劳动力工资差距以及大学教育对工资不平等贡献,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工资收入差距逐渐增大、甚至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大学教育是工资差距形成的重要因素,控制了地区、性别、年龄组之后,大学学位解释了工资差距的10.33%,在控制了地带和性别之后,大学学位解释了年龄组内部工资差异的10.07%,在控制了地带之后解释了性别内工资差异的9.5%,总的工资不平等的9.44%归因于大学教育。
【图文】:

平均工资,不变价,学历,劳动力


以上学历正在工作且有正的工作收入的群体,如果按6岁上学计算,上大学年龄应在18岁,大学毕业年龄应在22岁左右,因而我们选择了22-60岁之间的个体,剔除了退休返聘以及22岁以下具有工资收入的群体。其中1989年的样本为1123个,1991年样本为1055个;1993年的样本为970个;1997样本为1194个;2000年的样本为1361个;2004年样本为1095个,2006年样本为1182个,2009年样本为1210个。3.我国工资差距变迁的统计描述图1描述了1989-2009年间我国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平均工资的变化路径,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工资增速突飞猛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历了迅猛增长阶段。1989年我国高中以上学历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按当年价计算是103.01元,一直增长到2009年2046.982元,21年增长了近20倍,剔除价格因素,折算成1978年的不变价计算,2009年是1989年的8倍多。年均增长率达36.25%。图1高中以上学历劳动力的平均工资的变动趋势1989-2009(1978不变价)然而,在我国工资平均水平迅猛提升的同时,工资收入各个分位组分布差异很大,工资分布的各个分位组在这21年间的增长态势不是趋同而是两极分化。表1比较了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1989-2009期间工资收入低分位数组、中分位数组以及高分位数组的变化轨迹。表1工资收入不同分位组的工资变动(按1978年不变价)单位:元5%10%20%30%40%50%198914.2718.3925.6229.8832.8436.65199122.7225.3031.9735.7238.3841.63199320.7923.7830.8434.8139.9644.64199730.7536.4550.2463.7770.1983.02200041.9553.7674.7991.69105.06115.57200454.6770.06108.05131.44160.80175.92200668.5885.60127.91160.32178.81207.05200992.58113.28169.292

工资差距,泰尔指数,工资,可观测


图2基于泰尔指数大学学位在工资差距中的贡献变动为了控制其他可观测因素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准确的测度大学学位在我国工资差异中的贡献,本文接下来将利用泰尔指数实施从地区到学位、性别到学位、年龄组到学位的两阶段以及从地区—性别—年龄组—学位多阶段分解,由于工作单位类型以及部分职业数据不全,有些单位类型、职业数据很少甚至没有,所以在此没有分离单位类型以及职业对工资差异贡献。2.我国工资差距从地区到大学学位的两阶段泰尔指数分解分析CHNS数据调查了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9个地区的相关数据,但各个年度不尽相同,其中1989、1991、1993年没有黑龙江,1997年没有辽宁,每个地区数据样本较少,因而为了比较考察工资结构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结果的可比性与准确性,在此将地区样本按传统东、中、西划分方式分成三个地带,其中东部地带包括:辽宁、江苏、山东三个省份;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个省份;西部地带包括广西、贵州两个省份。从数据的统计描述可见,东、中部平均工资历年高于西部平均工资,2000年以前差距尤为明显,1991年东部平均工资是西部的1.15倍,而中部是西部的1.19倍,1997-2000年间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1997年东部平均月工资458.98元,中部平均月工资405.39,分别是西部平均月工资的1.24倍和1.09倍。2000年东部平均月工资为646.56元,中部为568.68元,而西部仅为522.36元,2000年以后,东、中、西这一格局开始扭转,东部工资与西部工资的差距逐渐缩小,2004年东部是西部的1.22倍,2006年减小到1.20倍,到了2009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减小到1.11倍,中部则保持稳定的比例关系,一直是西部的1.14倍。尽管从绝对值来看,西部工资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但从1993年开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2 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3 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J];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4 赖德胜;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1997年10期

5 杜鹏;我国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6 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J];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

7 孙百才;中国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研究[J];统计研究;2005年12期

8 洪兴建;;基于分组数据的样本基尼系数范围估计[J];统计研究;2010年02期

9 孙志军;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飞;;我国农村教育回报率变动及其涵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胡明娣,成定平;个人意愿教育投资额的决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3 岳昌君;刘燕萍;;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4 郭馨梅;邱战槐;;加速转型期北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郭馨梅;李佳;;加速转型期北京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孙百才;;经济增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两个“倒U”假说的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刘泽云;;教育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结构效应和价格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杨玲;杨春华;;边疆贫困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布朗族教育收益率初探[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张淑翠;;教育及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门槛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2期

10 张宏军;;弱势群体“教育致贫”及其规制[J];长白学刊;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涛;和荣;楚文杰;周晓娜;;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微观分析——对教育收益率的初步估计[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刘泽云;;中国城镇地区私人教育收益率研究述评:1981-2001年[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孙百才;;教育与收入分配:文献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4 刀福东;;傣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初探[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孙百才;;不同民族的教育收益:藏、回、汉的比较[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武向荣;;中国农民工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孙志军;杜育红;;学制对农村居民教育水平与收入的影响——基于广西融安县的调查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佳;;教育成就与收入不平等——基于1978—2008年我国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孙百才;;不同民族的教育收益:汉、藏、回的比较[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朱秋白;;高等教育总供求矛盾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及其宏观管理[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琼;经济结构调整与最低工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斌;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薇;收入差距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罗亦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因素检验[D];湘潭大学;2010年

3 齐涛;山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强;福建省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令;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许福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张周静;人力资本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黄桂然;鲁苏人力资本水平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璐璐;制造业外来务工人员人力资本投资及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陈晓宇,陈良q,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3 杜鹏,宗刚;基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城乡收入差距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金双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与收入分配[J];财贸经济;2003年01期

5 陈昌兵;;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实证分析——基于有约束条件的VECM[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6 杜育红,孙志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收入与劳动力市场经历——基于内蒙古赤峰市城镇地区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7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8 周文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2年01期

9 陈玉宇,王志刚,魏众;中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地区因素、人力资本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年06期

10 蔡f ;王美艳;;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学动态;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江林;;大学生如何应对职场新变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年06期

2 赵忠;;勤工助学对毕业生收入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3年02期

3 芦阳;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08期

4 陈远;陈子夏;;解析电子商务的职业定位与人才培养[J];图书情报知识;2006年02期

5 金浩;高素英;李延军;金善女;;以高等教育为依托的人才战略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曾威;;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象及根由[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7 田园;及庆;王洪博;左维;;创新型人才培养三段论[J];世纪桥;2007年09期

8 黄建如;;知识经济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与经验[J];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05期

9 王崇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走开放式人才培养之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洪林;;试论陈嘉庚的人才培养理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向华;陈雪娟;;行业垄断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史龙祥;;经济开放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2005年15个营利性行业的地区截面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3 李飞跃;;经济结构转变与工资差距[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胡永健;;我国工资收入差异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计调查的实证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5 余焯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及其优劣点分析[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就业能力提升与未来竞争力[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7 张华;;2005~2020:中国青年就业三大难题与突围之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8 时勘;刘长江;张淑华;于文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9 郭成钰;;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10 李建忠;许章帅;;杭州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志君;不能让工资差距成为和谐社会的“杀伤因子”[N];联合日报;2007年

2 王攀;不妨用央企利润缩小行业工资差距[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记者 董芸;西安倾全力为大学生开辟就业通道[N];陕西日报;2009年

4 李雪 记者  谭迎春;城镇工资差距呈扩大趋势[N];黑龙江日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 迟雨;如何面对和检讨两个“历史新高”[N];湘声报;2008年

6 澳大利亚华裔学者 孔保罗;预支“工资”给大学生[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娇萍 康劲;缩小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差距[N];工人日报;2007年

8 楚一民;私营和非私营单位工资差距说明什么[N];济南日报;2011年

9 路平;高等教育为劳动关系协调增添亮色[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10 记者 张晓晶 孙闻 刘宝森;大学:“计划”树开不出“市场”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骊;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行业收入差距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9年

2 黄顺春;产业创新视角下的转型期产业工资差距变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李姗姗;中国工资调整指数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4 冯晓华;国际贸易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翠翠;经济开放对我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赵云;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的工资差距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潘辉;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距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李利民;中外工业化进程中的工资水平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霍丽;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的人力资本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昆鹏;对外开放、市场准入与工资差距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杜立夫;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文波;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王小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工资差距探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5 邓丽东;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工资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6 田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资差距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姚洁;外包贸易与工资差距[D];湖南大学;2012年

8 朱明华;市场潜力与地区工资差距[D];暨南大学;2010年

9 蔡小兵;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地区工资差距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许玉霞;我国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D];集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5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575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e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