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符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04:43
【摘要】:大学校园散落着丰富、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是兼具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重视文化符号的德育价值,但对其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有待加强。 从文化符号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它视文化符号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内含基于文化符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文化符号是联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它凝聚起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阐述符号、文化符号的本质、特点、功能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基于文化符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价值。选取静态文化符号和动态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校徽和开学典礼,分别开展内涵、功能和对策的研究。最后提出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本理念的基础,以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为理想模式的基本理念;以所指功能和隐性教育为基本原则;以提高高校文化符号质量、优化高校文化符号结构、改善高校文化符号环境等途径实现基于文化符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图文】:
基本存在三个角度:一是从符号载体的解释项的关系。皮尔斯指出,在考察任何现象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物理属性。布森(Roman Jakobson)曾明确说过:“人类视觉和听觉为基础。”[30]听觉文化符号体现于展示于横向的空间维度,旨在广元。其次是有事物关联在一起的观念或认知。[29]从载体的性言符号(nonverbal)。语言符号即以语言为符情、体态等人体语、时间语、颜色语、图画语号和符号。二者均为传播的基元,但就信号而反应。就符号而言,人类则是理性地、主动地、号的具象进行归类:第一,文字典籍,如文学、日常生活中
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动静结合的文化符号。承载的“神话”更加丰富:中国文化、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以及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2.5.2 动态文化符号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认为当运用共同意义的符号时,当儿童进入一个分享符号姿势的世界时,,儿童开始参与共同的关注,开始社会化。[32]可见,动态文化符号较之静态文化符号更为动态文化符号更为关注团结的氛围和情感的联系,也更能体现文化符号的凝聚力量。符号中的各种仪式的规制就属于动态文化符号。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阐述动态文化符号的创造和传播。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国汶川发生地震。对于目睹地震的人来说,他们只是目睹了灾难,才将这群陌生人聚集到一起。最初,他们中部分人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救援人员英雄般的出现,安抚了他们的情绪,达到了情绪的凝聚,因此救援人员构成了他们的符号。(图 2.2)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639820
【图文】:
基本存在三个角度:一是从符号载体的解释项的关系。皮尔斯指出,在考察任何现象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物理属性。布森(Roman Jakobson)曾明确说过:“人类视觉和听觉为基础。”[30]听觉文化符号体现于展示于横向的空间维度,旨在广元。其次是有事物关联在一起的观念或认知。[29]从载体的性言符号(nonverbal)。语言符号即以语言为符情、体态等人体语、时间语、颜色语、图画语号和符号。二者均为传播的基元,但就信号而反应。就符号而言,人类则是理性地、主动地、号的具象进行归类:第一,文字典籍,如文学、日常生活中
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动静结合的文化符号。承载的“神话”更加丰富:中国文化、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以及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2.5.2 动态文化符号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认为当运用共同意义的符号时,当儿童进入一个分享符号姿势的世界时,,儿童开始参与共同的关注,开始社会化。[32]可见,动态文化符号较之静态文化符号更为动态文化符号更为关注团结的氛围和情感的联系,也更能体现文化符号的凝聚力量。符号中的各种仪式的规制就属于动态文化符号。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阐述动态文化符号的创造和传播。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国汶川发生地震。对于目睹地震的人来说,他们只是目睹了灾难,才将这群陌生人聚集到一起。最初,他们中部分人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救援人员英雄般的出现,安抚了他们的情绪,达到了情绪的凝聚,因此救援人员构成了他们的符号。(图 2.2)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万资姿;;符号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概念[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2 郑文东;;符号域的空间结构——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研究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连泽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界;2009年07期
4 王杰;;符号互动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蓝劲松;大学办学理念:东西方文化的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熊家顺;;现代符号文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09年09期
7 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年10期
本文编号:2639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3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