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研究: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0-05-21 03:43
【摘要】: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社会转型相伴随的政治心理的转型,比物质社会的转型更为艰难,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需予以格外重视。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政治心理状况以及如何优化其群体政治心理,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关系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正确认识引导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健康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系统分析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效果及影响因素,明确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提出一些优化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建设效果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对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和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试图将大学生这一特定社会群体放在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历史演变的梳理、比较和对现阶段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调查研究,把握我国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演变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及其特点,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论文内容一共包括六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部分。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思路、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论,确定本研究主题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即第一章,从历时态角度对我国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并在这一考察过程中揭示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发展的逻辑轨迹以及主要规律。 第三部分,即第二章,基于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对当前“80后”、“90后”新一代大学生的群体政治心理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具体考察当前新一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意愿、政治情感和态度、政治评价和动机,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第四部分,即第三章,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微观的大学生群体身心与情感特征两个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及其变迁的约束性条件予以考察。社会环境变迁下的时代背景与制度环境,包括经济生活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动、政治体制的转型、文化生活的世俗与多元,以及和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塑造直接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推动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现代性转变,其与大学生群体微观身心因素的影响相互交织与碰撞,也带来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不适、冲突与困惑,这促使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群体政治心理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反思。 第五部分,即第四章,从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入手,讨论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引导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良性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选择。 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提炼,得出结论,并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研究这一议题的价值进行展望和思考。
【图文】:

政治关系,意愿,个人,大学生


人大组织与会议(14.3%),选举(9.2%)。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其实是大学生对于当下政治生活中,进行不断地认识和理解,是认知者、被认知者、情境等因程。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已水平和认知结构,对社会政治客体产生了一系列基于政治知判断等认知因素的综合反映和整体概念,尚需通过不同程度的的政治情境的刺激,通过内心产生的一些直观的和不自觉的内容逐步“消化”,进而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政治直观印象和政治意愿大学生在逐步“消化”政治认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而会形成一个意识,,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或是关注、或是冷漠,或是远之,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评价。而大学生的政治意愿,实础上,形成的前政治价值观。

态度


图 4-2 你对选举持何种态度 图 4-3 没有投票的原因是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民主参与另一个选项是,没有参加投票的原因分别是(多选),我们看到从高到低的原因排序分别是:第一,不了解候选人(48.5%);第二,我只有一票,认真投了也不能选出我想选的人(26.6%);第三,其他原因(19.7%); 第四,年龄没到(15.0% );第五,没有兴趣和即使我希望的人当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春山;;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与特征的教育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2673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73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b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