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与印象管理、自尊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22:02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与印象管理、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总体上看,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现象很普遍,互联网使用率高达94.9%,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率为73.3%,网络交往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在选择进行网络交往的工具方面,QQ、飞信等即时性聊天工具是大学生的首选。 第二,就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内部差异而言:①性别在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网络交往的六个维度上,除丁网络交往信息沟通和网络交往休闲娱乐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外,其他四个维度包括网络交往认识、网络交往消极结果、网络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网络社会知觉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女大学生;②大学生网络交往总分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是在网络交往信息沟通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网络交往认识上边缘显著。经过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不存在一致的随年级上升或下降的特点,而是在网络交往具体因素上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③从学科上看,大学生网络交往除了在网络交往信息沟通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素和总分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④在生源地上,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对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与印象管理、自尊的关系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印象管理是网络交往和自尊之间的中介变量,也即是说,网络交往对自尊的预测是通过印象管理实现的;具体来看,由于印象管理中的自我导向没有进入回归方程,所以只考虑他人导向和高自我监控的中介效应。他人导向在网络交往消极结果对自尊的预测中与网络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对自尊的预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他人导向在网络社会知觉、网络交往认识、网络交往信息沟通和网络交往休闲娱乐对自尊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高自我监控在网络交往的六个维度对自尊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换句话说,除了高自我监控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对网络交往预测自尊的过程中起作用。 第四,网络交往对大学生自尊的预测作用受到了上网时间的调节,具体来看,上网时间1小时和超过4小时的时候,调节作用不明显,而在上网2小时到4小时之间时,调节作用最明显。
【图文】:

网络交往,效应,中介作用,自我暴露


研究结果从表4.16可知,网络交往的六个因素对自尊具有预测力(p=0.157,P<0.01;p=0.223,P<0.001;p=0.116,P<0.05;目二0.198,P<0.001;p二0,224,,P<0.001;p二0.189,P<0.001),即回归系数C显著;网络交往的六个因子他人导向的预测均显著,即回归系数a显著。另外,在引入他人导向作为预测变量后,除了网络交往消极结果与网络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对自尊的预测影响不显著外,即c’不显著,其他四个因子均对自尊有显著的影响,即c’显著。这说明在他人导向的中介作用下网络交往消极结果与网络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对自尊的影响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他人导向在网络社会知觉、网络交往认识、网络交往信息沟通和网络交往休闲娱乐对自尊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他人导向在网络交往和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图如下:

中介效应,网络交往,自我监控


研究结果网络交往信息沟通网络交往休闲娱乐.224***.522***277***89***.150**.277***50从表4.17可知,网络交往的六个因素对自尊具有预测力(p=0.157,P<0.01;日=0.223,P<0.001;p=0.116,P<0.05:日二0.198,P<0.001;p=0.224,P<0.001;日=0.189,P<0.001),即回归系数c显著;网络交往的六个囚户书,除了网络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对高自我监控的预测不显著之外,其他因子对高自我监控的预测显著,即回归系数a显著。另外,在引入高自我监控作为预测变量后,网络交往的六个因子均对对自尊有显著的影响,即c’显著。这说明在高自我监控的中介作用下网络交往的六个因子对自尊的影响起部分中介作用。高自我监控在网络交往和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图如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海阔;;论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5期

2 邓晓成;;网络交往中的身体伦理——关于身体的文化思考之三[J];学术交流;2011年06期

3 刘中一;;过程与特征:网络一夜情的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8期

4 王晶;;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观察与分析[J];大家;2011年15期

5 王莲;洪凤;姚本先;;自我妨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陈旭;;儒家伦理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的调适[J];传承;2011年14期

7 喻俊娇;;网络环境与青年人际价值观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吴松妙;;不要让孩子在网络中迷失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6期

9 方钫妍;;网络交往的演进及其伦理意蕴——基于“交往行动”的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先启;;浅论借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挑战性[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娟;;青少年人际依恋与网络交往关系的发展和差异[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晓霞;;关于网民网络交往热点问题态度的调查[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任小莉;;青少年网络交往中自我表现策略及与其自我认同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罗芳;;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与其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闫隽;;网络角色及其心理效应[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晏碧华;邹泓;;高中生印象管理取向和策略选取的情境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弓;;网络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刘娟娟;;大学生的印象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晓霞;;网民网络人际交往动机调查[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 何林;网络交往中的自我发展与提升[N];广西日报;2007年

2 肖伟胜 王书林;从知识“容器”角色中解放出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杨波;从网络交往看当代人际关系的嬗变[N];解放日报;2006年

4 关珊;将礼仪进行到底[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5 山东省平度市邮政局 周岐彬;牢记“四点忠告”打造强大邮政[N];中国邮政报;2006年

6 罗乔欣;管理好自己的第一印象[N];北京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宫莹;江苏华信:“印象管理”助力行业新业务拓展[N];中国会计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国华;网络世界中的伦理[N];人民日报;2002年

9 董文婷;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6年

10 施战军;《偿爱》的看点和启示[N];云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薇;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立敏;印象管理与女性健身活动及心理健康的关系[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5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广明;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大学边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8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左晶晶;大学生社会网络对科技型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与印象管理、自尊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娅萍;网络交往的伦理反思[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吕夺印;网络交往对自我认知影响的探索性观察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高磊;论网络交往的虚实二重性[D];山西大学;2010年

5 彭静;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艳杰;网络交往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银;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邵晓琬;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的网络交往方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窦金娣;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6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706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5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