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益观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益观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生公益观教育是指在校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参加相应公益实践活动的教育。我国的公益活动起步较晚,公益文化并不发达,公益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大学生公益观教育还不是很成熟,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公益教育不普及。不少人把公益与慈善混为一谈,认为公益是富人的事,是富人对穷人的物质救赎,物质上不富裕所以不用公益。其实现代公益观与传统慈善观有明显区别,慈善是人道主义,大多解决当事人的眼前困难,公益重在解决社会问题,着眼未来。慈善是传统的,公益是现代的。慈善一般是单向的帮助,强者给弱者,富者给贫者。公益强调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且公益中,强势和弱势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转换点就是人文关怀。慈善属于公益,但慈善并不等于公益,不能替代公益。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需要社会的帮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去参加公益。只有每人从内心深处生长出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孱弱的公益事业才会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公益观教育不提倡“损己利人”、“对自己家人严苛悭吝,对他人宽容慷慨”的价值观,因为这样的公益慈善不具备可持续性和普遍性,还有可能夭折公益事业。公益观教育不是“道德绑架”,提倡量力而行,力所能及,自觉自愿;公益观教育不提倡盲目慈善,痛苦公益,提倡社会资源“有限消耗”原则,以快乐奉献来进行生命审美。人文关怀与公益相辅相成,互相支撑,都是对生命及生命成长的关注与关切。没有人文关怀的公共服务不叫公益,公益必定体现人文关怀。公益观教育是推进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人文关怀又是公益观教育的终极目标。公益观的内核是人文关怀,做有爱、善良的人,是一个人的情怀,也是一个团体、民族的情怀。当爱的情感升华为关爱的情怀,就会潜移默化为一种公益文化。这是教育的成功,也是一个社会令人尊敬的吸引力。公益观教育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公益的阵营,带动更多的人自觉承担社会义务,为弱势群体和身边人提供更多的急需援助和发展的机会,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关怀的真实和价值,自己也自觉投入公益。公益观教育有助于推进人文关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公益观的表现为: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度高,公益责任观已渐成习惯,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认识与态度参差不齐,参与公益活动的种类和途径较为狭窄,能力和效益急需提高。本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公益观的树立有主观因素、文化因素、机制因素和环境因素。化解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我国的公益事业成为一种自觉而不是作秀或少数人的事情,以此提出人文关怀视域下实施大学生公益观教育的意义和增强公益观教育的途径有:增加公益观教育内容,传播新的公益理念;创新公益观教育方法,促进人文关怀提升;创设多种公益观教育途径,建立科学有序的公益运行机制。
【关键词】:人文关怀 大学生 公益观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目录】:
- 引言6-16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6-8
- 1.1.1 选题背景6-7
- 1.1.2 选题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8-14
- 1.2.1 国外关于公益理论的研究8-11
- 1.2.2 国内关于公益理论的研究11-14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6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思路14
- 1.3.3 研究方法14-16
- 1 公益观与公益观教育16-25
- 1.1 公益观16-22
- 1.1.1 公益观的一般解读16-19
- 1.1.2 公益观的表现形式19-21
- 1.1.3 公益观与人生观之关系21-22
- 1.2 公益观教育22-25
- 1.2.1 公益观教育的内涵22-23
- 1.2.2 公益观教育的特点23-25
- 2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益观教育的意义25-32
- 2.1 人文关怀的内涵25-28
- 2.1.1 人文关怀的含义25-26
- 2.1.2 人文关怀的内容26-27
- 2.1.3 人文关怀的特征27-28
- 2.2 人文关怀与公益观教育的关系28-29
- 2.2.1 人文关怀是公益观教育的目标28
- 2.2.2 公益观教育是推进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28-29
- 2.3 公益观教育的意义29-32
- 2.3.1 公益观教育是我国公益事业持续发展提升社会幸福指数的需要29-30
- 2.3.2 公益观教育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30
- 2.3.3 公益观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30-31
- 2.3.4 公益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31-32
- 3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益观的现状调查及问题成因分析32-40
- 3.1 当代大学生公益观现状与分析32-37
- 3.1.1 大学生公益观的积极方面32-34
- 3.1.2 大学生公益观存在的问题34-37
- 3.2 当代大学生公益观现状的困境及原因37-40
- 3.2.1 缺少认知和参与意识,公益观意识淡薄37
- 3.2.2 缺少组织性和归属感,公益机构数量少力量弱37-38
- 3.2.3 缺少合理评价激励机制, 公益教育可持续创新力不足38
- 3.2.4 缺少公信力和影响力,公益运行机制缺乏制度保障38-40
- 4 建构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公益观教育的路径40-44
- 4.1 增加公益观教育内容,发挥教师作用40-41
- 4.1.1 开设公益类课程,传播新的公益理念40
- 4.1.2 建设公益平台,营造校园浓厚公益文化氛围40-41
- 4.2 创新公益观教育方法,个人发展与激励机制并举41-42
- 4.2.1 培育人文情感,,促进人文素质提升41-42
- 4.2.2 树立榜样作用,建立公益行为评价和激励机制42
- 4.3 创设多种公益观教育途径,建立科学有序的公益运行机制42-44
- 4.3.1 完善公益管理体制42-43
- 4.3.2 完备公益立法体系43-44
- 5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49
- 在学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51
- 摘要51-52
- abstract52-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万军;赵友新;;儒家伦理量刑观与当代伦理量刑要素法定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张琳;;外来者眼中的乡土世界——对韩少功小说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臧运峰;建设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4 李静;;试论王小波小说的先锋性因素[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马莉;;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传承[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曾长秋,罗莹;近20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张勇;郑曙村;;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王慰;论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素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凤卓;;王小波杂文中的“我”[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邓阿宁;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阳;当代文学生产机制转型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鲁美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7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俞佩淋;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艳荣;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庆勇;穿行在艺术女神与经济巨人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迟晓明;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贵英;论和谐社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徽;《上海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小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D];西南大学;2011年
7 何建委;情志和理想:爱因斯坦的科学追求与人文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浏;论当代中国法治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建构[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丽娜;生存的困境与人性的挣扎[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江;19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讨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公益观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9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