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现状、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1-06-28 22:41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求职过程中在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状态,失业或待业半年以上,有就业愿望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就业或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生理性困难、心理性困难、物理性困难等。就业生理性困难群体,主要指因为性别、身体健康状况或体貌条件明显欠佳等因素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就业心理性困难群体,主要指因为心理素质偏低和择业观念不适应社会要求、个人能力明显低于职业要求等因素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就业物理性困难群体,主要指因为个人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等因素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将就就业”,这一行为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主动选择失业、最优人力资本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存量贬损,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承载者获得收入的能力、拓展收入空间能力的弱化或消失,其实质是承载者无法获得既有投资决策时点的预期投资收益。大学生在我国“毕业即失业”的事实属于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现象。由此推断,大学生困难群体的成因包括初始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失误、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躲避、人力资本市场供过于求、经济形势影响...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假设与研究价值
1.4.1 研究假设
1.4.2 研究价值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分析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难点
1.7 研究基础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大学生就业
2.1.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2.1.4 就业援助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理论
2.2.2 "知识员工"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职业指导理论
第3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现状
3.1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3.1.1 就业生理性困难群体
3.1.2 就业心理性困难群体
3.1.3 就业物理性困难群体
3.2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
3.2.1 主动选择失业
3.2.2 最优人力资本失业
3.2.3 不充分就业
3.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
3.3.1 生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3.3.2 心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3.3.3 物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第4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困境
4.1 困境之一:政府援助缺时效
4.1.1 有目标,无指标
4.1.2 有原则,无操作
4.2 困境之二:机构援助缺整合
4.2.1 供求数量缺乏整合
4.2.2 专业结构缺乏整合
4.2.3 能力结构缺乏整合
4.3 困境之三:高校援助缺个性
4.3.1 时间阶段安排不科学,指导覆盖面过窄
4.3.2 就业指导课内容枯燥乏味,效果不明显
4.3.3 不关注就业质量反馈与就业指导研究
4.3.4 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4.4 困境之四:自我援助缺途径
4.4.1 不了解自身职业发展目标
4.4.2 大学生就业行为不太积极
4.4.3 角色转换时期的心理失调
4.5 困境之五:社会援助缺方法
4.5.1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5.2 毕业生与就业中介组织之间的信息失真
第5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出路
5.1 政府干预,强化执行力
5.1.1 完善就业法规
5.1.2 专项就业政策
5.1.3 组织劳务输出
5.2 机构承诺,发挥引导力
5.2.1 实施"未来员工计划"
5.2.2 参与就业援助,帮助职业过渡
5.3 高校指导,完善决策力
5.3.1 准确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5.3.2 加强新老学科整合,开拓学科新的专业生长点
5.3.3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拓宽专业口径和方向
5.3.4 增强职业指导服务,规划学生职业发展
5.3.5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5.4 自我认知,提升就业力
5.4.1 提高就业能力
5.4.2 树立正确价值观
5.4.3 培养创业意识
5.5 社会支持,扩大影响力
5.5.1 建立教育中介组织
5.5.2 建设信用信息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未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就业信息网址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 黄敬宝.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1)
[2]从职业生涯构成要素出发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 罗碧纯.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12)
[3]大学生就业过程的权益维护[J]. 刘岩. 法制与社会. 2008(34)
[4]从人才市场的供求看大学生就业空间拓展[J]. 罗秀. 中国成人教育. 2008(22)
[5]从信息不对称和就业风险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 董志,李颖.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8(04)
[6]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兼及反就业歧视法的制定[J]. 邓佑文,许志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8)
[7]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 王晓岩. 现代教育科学. 2008(03)
[8]北京市低保未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J]. 齐心.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7(04)
[9]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透视中国女性人权[J]. 李东风.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
[10]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体系问题分析[J]. 秦建国. 当代青年研究. 2007(11)
本文编号:3255164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假设与研究价值
1.4.1 研究假设
1.4.2 研究价值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分析框架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难点
1.7 研究基础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大学生就业
2.1.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2.1.4 就业援助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理论
2.2.2 "知识员工"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职业指导理论
第3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现状
3.1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3.1.1 就业生理性困难群体
3.1.2 就业心理性困难群体
3.1.3 就业物理性困难群体
3.2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
3.2.1 主动选择失业
3.2.2 最优人力资本失业
3.2.3 不充分就业
3.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
3.3.1 生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3.3.2 心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3.3.3 物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第4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困境
4.1 困境之一:政府援助缺时效
4.1.1 有目标,无指标
4.1.2 有原则,无操作
4.2 困境之二:机构援助缺整合
4.2.1 供求数量缺乏整合
4.2.2 专业结构缺乏整合
4.2.3 能力结构缺乏整合
4.3 困境之三:高校援助缺个性
4.3.1 时间阶段安排不科学,指导覆盖面过窄
4.3.2 就业指导课内容枯燥乏味,效果不明显
4.3.3 不关注就业质量反馈与就业指导研究
4.3.4 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4.4 困境之四:自我援助缺途径
4.4.1 不了解自身职业发展目标
4.4.2 大学生就业行为不太积极
4.4.3 角色转换时期的心理失调
4.5 困境之五:社会援助缺方法
4.5.1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5.2 毕业生与就业中介组织之间的信息失真
第5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出路
5.1 政府干预,强化执行力
5.1.1 完善就业法规
5.1.2 专项就业政策
5.1.3 组织劳务输出
5.2 机构承诺,发挥引导力
5.2.1 实施"未来员工计划"
5.2.2 参与就业援助,帮助职业过渡
5.3 高校指导,完善决策力
5.3.1 准确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5.3.2 加强新老学科整合,开拓学科新的专业生长点
5.3.3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拓宽专业口径和方向
5.3.4 增强职业指导服务,规划学生职业发展
5.3.5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5.4 自我认知,提升就业力
5.4.1 提高就业能力
5.4.2 树立正确价值观
5.4.3 培养创业意识
5.5 社会支持,扩大影响力
5.5.1 建立教育中介组织
5.5.2 建设信用信息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未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就业信息网址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 黄敬宝.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1)
[2]从职业生涯构成要素出发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 罗碧纯.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12)
[3]大学生就业过程的权益维护[J]. 刘岩. 法制与社会. 2008(34)
[4]从人才市场的供求看大学生就业空间拓展[J]. 罗秀. 中国成人教育. 2008(22)
[5]从信息不对称和就业风险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 董志,李颖.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8(04)
[6]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兼及反就业歧视法的制定[J]. 邓佑文,许志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8)
[7]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 王晓岩. 现代教育科学. 2008(03)
[8]北京市低保未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J]. 齐心.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7(04)
[9]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透视中国女性人权[J]. 李东风.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
[10]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体系问题分析[J]. 秦建国. 当代青年研究. 2007(11)
本文编号:3255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2551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