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评析与实践启示

发布时间:2021-08-02 14:48
  在系统考察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挑战的基础上,构建了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模型。该模型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和科学发展前沿,以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为核心,揭示了培养实践的基本内涵;最后提出了我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与对策。 

【文章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评析与实践启示


lvva-2nos年美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投予数量资料来源;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htipJlnoes.ed.gov/ptogtams/digest/do9/rablesldt09}73.asp.作者据此婆理

模型图,美国,模型,学术委员会


2015.9图2美国IDE的实践模型养项目[5],对人类居住区的社会和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其愿景目标就是要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类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为实现国家生态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并造福人类。2.制约机制制约机制是指高校对IDE项目的管理和指导组织形式。在管理组织方面,主要是指研究生院、校董事会的管理和督导。研究生院需要承担与IDE相关的资源整合、目标确立、质量评估等管理职责。如美国马凯特大学在IDE项目中规定:须成立包括主席、指导教师在内的5人委员会制,负责监督和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但委员会必须接受大学董事会的审查和研究生院的管理[6]。在研究指导方面,形成了导师和学术委员会相结合的指导体系,学术委员会一般由1名主席和4名成员构成,成员一般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学术委员会的成立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有申请更换委员会成员的权利,委员会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生考核、论文答辩等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管理。3.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在师生自主权、奖励等方面鼓励师生积极投入到IDE过程的相关举措。首先要适度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自主权,美国高校赋予指导教师团队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人才选拔更具灵活性;学校倡导学生参与IDE体系的设计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过程,建立了博士研究生与学术委员会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其次,美国高校IDE教师绩效评价正在从传统的学院评估方式转变为跨学院评估方式,打破了学科、学院之间的壁垒,将教师对IDE的贡献纳入评估体系中,并与教师的薪酬奖励、职位晋升挂钩,加大了教师贡献在薪酬激励体系中的权重,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次,美国许多大学建立了优秀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专项奖助项

数量资料,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来源


2015.9图11970~2008年美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资料来源: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9/tables/dt09_273.asp.作者据此整理。组织结构上,院系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明显不足,资源获取程序甚为复杂,各种利益纠葛和竞争关系降低了IDE项目的发展效率和质量;②在评估机制上,传统的评估机制是一种学校对学院、学院对教师的纵向评估机制,无法评估教师在交叉学科、跨学院工作的贡献程度[1]16-18,显然不适应跨学院、跨部门的IDE质量评估,IDE的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指标及其评估流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应该采取新型的评估机制;③在激励体系上,传统的教师晋升和激励制度难以激发跨学院教师的参与动机,难以形成促进博士研究生发展的教育合力,进而可能会影响培养质量。3.专项资助增多但整体经费投入不足美国高校为了促进IDE的发展,纷纷建立了专项资助项目。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特为IDE项目提供专项经费资助[1]5。除了高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其他一些部门对IDE的支持作用也不能忽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了培养交叉学科的科学家,专门设立了研究生教育、科研和培训等基金项目,它是通过学生奖学金方式为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提供资助[2]。但与从事单一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师相比,IDE教师的劳动付出与有限的经济报酬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学生参与IDE项目后,也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如联合实验费、交叉课程发展费、培训费、研究设备费用及其他费用),这无疑对学生的经济承受力提出了挑战。由于IDE整体经费投入不足,因而可能会影响该项目对优秀教师和人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窥——以华盛顿大学“城市生态学”IGERT博士项目为个案[J]. 胡甲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10)
[2]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与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J]. 张继蓉,李素琴.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11)



本文编号:3317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317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9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