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生活中青年人格认同危机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1-10-14 09:46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类的生存空间,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基于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着传统生活方式和现实生活世界的诸多价值标准。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着诸多自我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并期许能够在电子“伊甸园”中找回自我价值和精神皈依。然而,贴着“自由、平等、开放”为标签的虚拟空间并非想象中的天堂,因为这种类似“面具”的交流形式遮蔽着许多本真的存在,“错位”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像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等问题日益凸显。由是可见,人们在虚拟空间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的幻想,虚拟空间的生存方式消解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特别是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和自我主体性的丧失,使得虚拟空间中的主要群体——青年在人格认同方面出现了危机。青年人游离在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致使自我与社会脱离;对网络的过渡依赖性导致人格的异化;“自我中心主义”的个性凸显与张扬,造成了虚拟自我和现实他我的对立。核心价值的丧失和道德框架的断裂,方向感的迷茫和自我定位的偏差,价值追求从崇高滑向流俗,甚至恶俗。消费文化的强势和相对主义、功利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信息崇...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理论背景及主体确立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主题确立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构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内容构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虚拟空间中的虚拟生活世界
2.1 虚拟世界的实存
2.1.1 虚拟
2.1.2 虚拟现实
2.1.3 虚拟世界及其本质
2.2 虚拟生活的真实
2.2.1 网络游戏
2.2.2 网上聊天
2.2.3 网上交友
2.2.4 网络论坛
2.3 虚拟生活空间的本真
2.3.1 虚拟生活的特征
2.3.2 虚拟生活的实质及影响
第三章 青年在虚拟生活中人格认同危机
3.1 人格
3.1.1 人格同一性
3.1.2 人格同一性认同
3.2 青年是虚拟生活中的主要群体
3.3 虚拟生活中青年人格认同危机
3.3.1 人格认同危机
3.3.2 人格异化加剧了人格认同危机
3.4 虚拟生活中青年人格认同危机诱因
3.4.1 消费文化的主宰
3.4.2 自我与他我的对立
3.4.3 恒常性与适应性的矛盾
3.4.4 良莠不齐的网络亚文化
第四章 虚拟生活中青年人格同一性重构
4.1 主体性确立
4.1.1 主体性
4.1.2 人格主体性及确立
4.2 真善美和谐统一
4.2.1 虚拟空间里的真善美
4.2.2 虚拟空间中真善美之实现
4.3 德法并治
4.3.1 德自律之慎独
4.3.2 法规约之强行
4.4 思政教育之教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骆郁廷. 高校理论战线. 2008(10)
[2]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出路[J]. 谢玉进.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J]. 马向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4]从网络对人格的异化看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J]. 岳朝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5]虚拟主体性: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J]. 贺善侃.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6]关于网络自我认同危机[J]. 刘颖杰,赵学伟.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01)
[7]网络虚拟交往中的自我认同危机[J]. 李辉. 社会科学. 2004(06)
[8]有序与混乱——网络空间的矛盾与冲突[J]. 戴维民. 津图学刊. 2003(04)
[9]论虚拟世界中的人格塑造[J]. 何忠国,毛建儒. 理论与现代化. 2003(01)
[10]论网络虚拟人格[J]. 邓泽球,张桂群.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本文编号:3435922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理论背景及主体确立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主题确立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构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内容构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虚拟空间中的虚拟生活世界
2.1 虚拟世界的实存
2.1.1 虚拟
2.1.2 虚拟现实
2.1.3 虚拟世界及其本质
2.2 虚拟生活的真实
2.2.1 网络游戏
2.2.2 网上聊天
2.2.3 网上交友
2.2.4 网络论坛
2.3 虚拟生活空间的本真
2.3.1 虚拟生活的特征
2.3.2 虚拟生活的实质及影响
第三章 青年在虚拟生活中人格认同危机
3.1 人格
3.1.1 人格同一性
3.1.2 人格同一性认同
3.2 青年是虚拟生活中的主要群体
3.3 虚拟生活中青年人格认同危机
3.3.1 人格认同危机
3.3.2 人格异化加剧了人格认同危机
3.4 虚拟生活中青年人格认同危机诱因
3.4.1 消费文化的主宰
3.4.2 自我与他我的对立
3.4.3 恒常性与适应性的矛盾
3.4.4 良莠不齐的网络亚文化
第四章 虚拟生活中青年人格同一性重构
4.1 主体性确立
4.1.1 主体性
4.1.2 人格主体性及确立
4.2 真善美和谐统一
4.2.1 虚拟空间里的真善美
4.2.2 虚拟空间中真善美之实现
4.3 德法并治
4.3.1 德自律之慎独
4.3.2 法规约之强行
4.4 思政教育之教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骆郁廷. 高校理论战线. 2008(10)
[2]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出路[J]. 谢玉进.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J]. 马向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4]从网络对人格的异化看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J]. 岳朝娟.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5]虚拟主体性: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J]. 贺善侃.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6]关于网络自我认同危机[J]. 刘颖杰,赵学伟.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01)
[7]网络虚拟交往中的自我认同危机[J]. 李辉. 社会科学. 2004(06)
[8]有序与混乱——网络空间的矛盾与冲突[J]. 戴维民. 津图学刊. 2003(04)
[9]论虚拟世界中的人格塑造[J]. 何忠国,毛建儒. 理论与现代化. 2003(01)
[10]论网络虚拟人格[J]. 邓泽球,张桂群.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本文编号:3435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4359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