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5 21:51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业日益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被削弱、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也正在逐步失效的问题。如何摆脱跨国公司在核心技术上的控制和知识产权策略对中国制造业形成的巨大压力,如何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之外寻找到可以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基础,已经成为引起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产业界人士和研究学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企业和高校是社会创新系统的两大源泉,这两大创新资源在很多地方存在着互补之处。校企合作则是上述两大机构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进行结合,形成某种合作研发关系,其目的是建立熊彼特所言及的新的生产函数,创造某种未知的需求和价值,最终形成某个企业或产业中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当前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这个时候引入高校创新资源可以有效的起到推动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合作形式引起了实践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选择企业的吸收能力做为校企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的突破口,首先进行相关理论文献综...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
其结果也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最终只能陷入“竞争陷阱”。因而,Zahra &George(2002)指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补成分,在实际中必须全面考虑才能达到理想目的。图 2-2 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Fosfuri & Tribo(2008)用一个很形象的图形来描述了潜在吸收能力(PAC)和实际吸收能力(RAC)的区别和联系(图 2-2、2-3)。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职能部门、相关成员间具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机制,因而能够更效的进行新知识市场化。述过程就是企业实际吸收能力影响校企合作中合作运行过程的作用机理。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一个总体分析框架如图 4-3 所示: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J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吸收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化研究:以宝钢—上海交大为例[J]. 秦玮,徐飞.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1)
[2]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 邓颖翔,朱桂龙.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12)
[3]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测量研究[J]. 邓颖翔,朱桂龙. 科技管理研究. 2009(11)
[4]吸收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来自珠三角企业的经验证据[J]. 邓颖翔,朱桂龙.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10)
[5]我国各省市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J]. 范德成,唐小旭.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1)
[6]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 徐二明,张晗. 管理学报. 2008(06)
[7]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 章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1)
[8]吸收能力的研究现状与重新定位[J]. 王雎.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07)
[9]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的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J]. 吴玉鸣.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7(02)
[10]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 潘杰义,李燕,詹美求. 科技管理研究. 2006(07)
博士论文
[1]产学合作推动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杨秀芬.吉林大学 2010
[2]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研究[D]. 刘冰峰.武汉理工大学 2010
[3]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 陈艳艳.中南大学 2010
[4]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D]. 叶伟巍.浙江大学 2009
[5]企业外部网络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 刘璐.山东大学 2009
[6]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 吕淑丽.东华大学 2008
[7]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组织学习的观点[D]. 刘寿先.山东大学 2008
[8]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立生.浙江大学 2007
[9]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 韦影.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复杂技术创新中粘滞知识转移机理研究[D]. 洪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2]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 黄泽霞.四川大学 2007
[3]产学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谢志宇.浙江大学 2004
[4]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研究[D]. 边伟军.中国海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7203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
其结果也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最终只能陷入“竞争陷阱”。因而,Zahra &George(2002)指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补成分,在实际中必须全面考虑才能达到理想目的。图 2-2 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Fosfuri & Tribo(2008)用一个很形象的图形来描述了潜在吸收能力(PAC)和实际吸收能力(RAC)的区别和联系(图 2-2、2-3)。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职能部门、相关成员间具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机制,因而能够更效的进行新知识市场化。述过程就是企业实际吸收能力影响校企合作中合作运行过程的作用机理。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一个总体分析框架如图 4-3 所示: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J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吸收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化研究:以宝钢—上海交大为例[J]. 秦玮,徐飞.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1)
[2]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 邓颖翔,朱桂龙.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12)
[3]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测量研究[J]. 邓颖翔,朱桂龙. 科技管理研究. 2009(11)
[4]吸收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来自珠三角企业的经验证据[J]. 邓颖翔,朱桂龙.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10)
[5]我国各省市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J]. 范德成,唐小旭.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1)
[6]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 徐二明,张晗. 管理学报. 2008(06)
[7]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 章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1)
[8]吸收能力的研究现状与重新定位[J]. 王雎.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07)
[9]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的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J]. 吴玉鸣.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7(02)
[10]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 潘杰义,李燕,詹美求. 科技管理研究. 2006(07)
博士论文
[1]产学合作推动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杨秀芬.吉林大学 2010
[2]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研究[D]. 刘冰峰.武汉理工大学 2010
[3]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 陈艳艳.中南大学 2010
[4]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D]. 叶伟巍.浙江大学 2009
[5]企业外部网络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 刘璐.山东大学 2009
[6]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 吕淑丽.东华大学 2008
[7]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组织学习的观点[D]. 刘寿先.山东大学 2008
[8]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立生.浙江大学 2007
[9]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 韦影.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复杂技术创新中粘滞知识转移机理研究[D]. 洪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2]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 黄泽霞.四川大学 2007
[3]产学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谢志宇.浙江大学 2004
[4]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研究[D]. 边伟军.中国海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7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53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