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经济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江经济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七市及广东省四市。其中,广西的南宁市、柳州市、梧州市、贵港市、百色市、来宾市、崇左市这七个市所组成的区域范围称为“西江经济带”。本文基于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三螺旋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产业经济理论,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量研究法,探究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首先,本研究分析了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包括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概况、产业结构现状、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其次,分析西江经济带“急需专业”设置情况,包括“急需专业”设置的预测分析、设置结构现状,即“急需专业”的产业分布结构、区域分布结构、层次结构、校际分布结构、规模结构和类别结构:最后,从政府与高校两个角度提出专业的优化调整策略。本文主要有三个亮点。第一,按照人才需求的类别、类型与层次,分析了西江经济带三大产业的急需人才状况;第二,分析了西江经济带“急需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有:(1)第二产业“急需专业”的比例不如第三产业“急需专业”比例大,与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的发展需求不适应;(2)主港城市高校的“急需专业”设置与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需求不协调,尤其缺乏港航类专业;(3)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院校布点数量,与交通规划类、港航类、城乡设计规划类等研究生专业的布点数量,不能较好地满足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需求:(4)电子信息类、旅游服务类、金融类、社会事业管理类等“急需专业”的布点较多,第二产业急需的水利工程类、新能源与新材料类、冶金类、地质类等专业与第一产业所需的林业类专业布点较少,人才培养方向不够多元化。第三,从政府加大对“急需专业”的投入,完善“急需专业”的布局,建立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以及高校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结构两个方面,对有关策略进行分析。目前有关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未来有更多研究关注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两江经济带 高等学校 专业结构 产业 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2.3;F1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导言10-18
- (一) 问题的提出10-11
- (二) 文献综述11-13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14
- (五) 理论依据14-15
- (六) 核心概念的界定15-18
- 一、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18-33
- (一) 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8-27
- (二) 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分析27-33
- 二、西江经济带发展对高校专业需求的预测分析33-40
- (一) 第一产业“急需专业”的预测分析33-34
- (二) 第二产业“急需专业”的预测分析34-37
- (三) 第三产业“急需专业”的预测分析37-40
- 三、西江经济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40-47
- (一) “急需专业”的产业分布情况40
- (二) “急需专业”的区域分布情况40-41
- (三) “急需专业”的层次分布情况41-42
- (四) “急需专业”的校际分布情况42-44
- (五)“急需专业”的计划招生与毕业生规模情况44-45
- (六) “急需专业”的类别结构45-47
- 四、西江经济带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47-52
- (一) 西江经济带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的部分47-48
- (二) 西江经济带高校“急需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48-49
- (三) 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现状的原因分析49-52
- 五、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专业与产业适应发展的策略分析52-59
- (一) 政府层面52-56
- 1. 政府加大对专业的投入,指导高等教育专业的合理分布52-53
- 2. 加强对高等教育专业合理分布的宏观指导53-56
- 3. 建立全区高校专业动态信息平台,,增强专业信息的整合性与公开性56
- (二) 高校层面56-59
- 1. 适度扩大第二产业“急需专业”的产业结构与规模结构56
- 2. 西江主港城市高校重点设置港航类“急需专业”56-57
- 3. 优化重点需求专业的层次结构57
- 4. 优化“急需专业”的类别结构57
- 5. 处理好传统学科专业与“急需专业”的关系57-59
- 结论59-61
- 注释61-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76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76-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1期
2 席鸿建,潘柳燕;优化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J];广西高教研究;2002年02期
3 陈遵灵;铁路技校专业设置与拓展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01期
4 姚克玲;技校专业设置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J];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05期
5 卢淑琴;关于大学增设和调整专业的思考[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冯和平,李莉;试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童占荣,张安莉;浅谈学科专业的改革与调整[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谈洁玉;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是推动我院持续发展的关键[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张连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开发过程及条件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07期
10 何雅玲 ,陶文铨;关于建设大机械类专业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走“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立足优势、特色取胜”的专业打造之路[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天平;;高校专业拓宽的原则探讨[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姜大源;;关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理论思考[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利红;;强专业 重合作 铸品质[A];献给新中国60周年 全国教育管理优秀成果(下)[C];2009年
6 楚琼湘;;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的策略分析[A];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C];2013年
7 唐文山;;积极调整农牧专业设置,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建华;;专业柔性化运作 课程菜单式配置 教学分层次实施[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焕波;;浅谈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实施规划方案[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0 翁国玲;;浅谈高职学院涉海专业设置[A];改革创新不停步,攻坚克难促发展——2013年“苏浙闽粤桂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顺 记者 李素敏;“北工”用专业调整叩开市场大门[N];盘锦日报;2007年
2 张晓晶;专业设置急功近利“热门”专业就业遇冷[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记者 李凯;越来越多大学生同抢一个“饭碗”[N];汕头日报;2006年
4 记者 赵雪;热门专业毕业生为何就业“受冷”[N];科技日报;2010年
5 ;冷冷热热话专业[N];光明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王乐;管理学专业是否应从本科目录中剔除[N];文汇报;2012年
7 缪志聪;高校从此有了专业设置自主权[N];江苏教育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赵婀娜 王恬 李永宁 郑轶 马龙;专业自设,高校如何自主?[N];人民日报;2012年
9 蒋廷玉 张宁;高校新专业将接受评估[N];新华日报;2012年
10 路平;调减专业能否促就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西江经济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9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499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