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1:23

  本文关键词: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体育硕士研究生 学习倦怠 影响因素 应对方式


【摘要】: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体育高级人才的教育,是体育教育事业输入高级教学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学习倦怠指个体因为长期的学习压力而产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等症状。笔者在平时自身学习和科研中发现身边体育硕士研究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正日渐成为导致体育硕士研究生产生消极精神状态的主要根源,直接造成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高级体育教学科研人才的输入质量。目前关于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本研究从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相关理论出发,针对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通过运用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问卷,展开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的研究及分析,了解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和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和特点;探讨不同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到导致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关键因素,为有效开展体育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能够健康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论如下:(])体育硕士研究生总体上来说确实存在学习倦怠现象,且倦怠现象较为严重,应该引起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体在性别、年级、婚恋状况、生源地、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在211工程院校与非211工程院校之间差异不显著。(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性格、学习意志、学习动机五因素均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影响比较强烈,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学习倦怠低分组在五个影响因素得分均低于学习倦怠高分组。(4)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均具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其中积极应对对学习倦怠各维度具有反向预测作用,而消极应对对学习倦怠各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对情绪低落预测率为35%: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对行为不当测率为30%;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对成就感低预测率为27%。
【关键词】:体育硕士研究生 学习倦怠 影响因素 应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3;G8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0
  • 1.1 选题依据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
  • 1.2.2 研究意义9-10
  • 2 文献综述10-16
  • 2.1 概念的界定10-12
  • 2.1.1 学习倦怠定义10-12
  • 2.1.2 应对方式定义12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2.2.1 学习倦怠研究现状12-14
  • 2.2.2 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研究现状14-15
  • 2.2.3 学习倦怠量表15
  • 2.2.4 应对方式测量工具15
  • 2.3 关于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15-16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6-17
  • 3.1 研究对象16-17
  • 3.2 研究方法17
  • 3.2.1 问卷调查法17
  • 3.2.2 数理统计法17
  • 4 研究结果17-28
  • 4.1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17-23
  • 4.1.1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描述17-18
  • 4.1.2 不同特征的被试学习倦怠差异性比较18-23
  • 4.2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23-25
  • 4.2.1 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23-24
  • 4.2.2 学习倦怠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各影响因素上的比较24-25
  • 4.3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25-28
  • 4.3.1 不同被试特征体育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比较25-27
  • 4.3.2 应对方式各因子与学习倦怠不同维度的回归分析27-28
  • 5 分析与讨论28-37
  • 5.1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整体状况28-30
  • 5.1.1 学习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性28
  • 5.1.2 学习倦怠在年级上的差异性28-29
  • 5.1.3 学习倦怠在婚恋状况上的差异性29
  • 5.1.4 学习倦怠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性29-30
  • 5.1.5 学习倦怠在成绩上的差异性30
  • 5.2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30-33
  • 5.2.1 动机对学习倦怠的影响30-31
  • 5.2.2 兴趣对学习倦怠的影响31-32
  • 5.2.3 情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32
  • 5.2.4 性格对学习倦怠的影响32-33
  • 5.2.5 意志对学习倦怠的影响33
  • 5.3 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33-37
  • 5.3.1 体育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总体状况描述33-34
  • 5.3.2 学习倦怠与积极应对的相关性34-35
  • 5.3.3 学习倦怠与消极应对的相关性35-37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37-40
  • 6.1 研究结论37
  • 6.2 对策与建议37-38
  • 6.3 研究局限38-40
  • 7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金旺,黄振中;面对知识经济怎样提高学习成效[J];成人教育;2000年Z1期

2 黄金旺,黄振中;面对知识经济 提高学习成效[J];继续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3 姚梅林,杜春丽;学习信念的心理学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雪婧;;网络学习策略模型研究[J];软件导刊;2009年05期

5 张薇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六项核心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06期

6 叶水湖;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3年09期

7 徐世浩,张磊;加强自律学习研究 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8 周跃新;汤仁云;;翻译对外语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虹;;中小学生移动学习——城市家长态度与需求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06期

10 王晓辉;;远程开放教育中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海慧;;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2 王炳林;;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历史考察[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3 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引导自我反思促进数学学习[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4 乐黎辉;邢至晖;;以学习单开展生物教与学的实践研究[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5 韦成国;;谈学习动力的提升[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实施十二五规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聂波;;关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反思[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7 黄蕾;;运用录像分析技术解读研究性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蒋莉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探析[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9 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实践[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熊亮华;;陈云重视学习的思想风范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启示[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景祥;做学习型党员[N];团结报;2007年

2 刘向华 刘关生;增强干部事业心责任感要从抓学习入手[N];战士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金维成 通讯员 贺新君;农行河南分行以“四好”标准检验学习成效[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4 史冬芸;州委中心组学习成效显著[N];黄南报;2007年

5 李昊霖邋特约通讯员 邓贵林;宣讲授课到基层 结合考评促学习[N];解放军报;2007年

6 颜鹏飞邋记者 代烽;六十个百分点彰显理论学习成效[N];解放军报;2008年

7 王红峰;让学习为创业创新插上飞翔的翅膀[N];台州日报;2008年

8 常理宣;学习科学理论 创新发展实践[N];常州日报;2008年

9 金玉龙 申时进;清镇“六学六提高”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N];贵州日报;2008年

10 通讯员 詹广云 杨东辉 特约记者 何卫东 王秀香;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各有精彩篇[N];现代物流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敏;在线学习中学生参与度模型及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江华;中国国有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定;在线学习(WBL)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谢清隆;社会交换理论视阈下的运动员学习成效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雷妮;企业敏捷学习要素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周建高;日本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南开大学;2009年

7 赖东彦;学习型组织分类及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83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583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