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基于关联主义视角下的高校教学互动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00:14

  本文关键词:基于关联主义视角下的高校教学互动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 教学互动 关联主义 cMOOC Web2.0


【摘要】: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信息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一方面,每分每秒,人类的知识数量都在急速增长,面对信息的海啸,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在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诞生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从未变得如此紧密,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沟通方式的同时,也在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学习方法的大变革。自从2005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第一次提出了关联主义,时至今日,它已然代表了新时代的学习方式。而关联主义的试验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cMOOC)通过借助Web2.0技术,很好地诠释了关联主义的思想内核,尤其是课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动,共同构建学习网络的方式更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教学互动一直是我国高校中饱受诟病的问题。课堂内刻板、单一、线性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而在课外师生则极少交流。文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于我国高校目前教学互动的现状做了剖析,并运用关联主义的观点,借助cMOOC模式和Web2.0技术,对改善教学互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联主义和高校教学互动是本文的两条主线。笔者先将其分别介绍,在最后一章进行整合论述。本文共有七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和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对本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关联主义的学习观、知识观和实践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第三部分对关联主义的教学实践——cMOOC进行了剖析,通过介绍cMOOC实例《创造力与跨文化交流》,对cMOOC的教学流程,特别是教学互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为后文对我国教学互动的借鉴做铺垫。 第四部分对教学互动的意义及我国高校教学互动的现状做了分析。笔者结合对三个城市学生的调查问卷及对教师的访谈实录,对包括课堂和课外的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关联主义与教学互动在这里进行整合分析。针对目前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借鉴cMOOC的教学互动思路和Web2.0技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对改进教学互动,构造学生学习网络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第六部分通过对《教育经济学》一节课程的实例设计,论述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关联主义高校教学互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为高校教师对关联主义教学互动的实际运用打下基础。 第七部分作为本文的总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我国目前对于关联主义及其cMOOC实践的研究均比较少,将其运用到教学互动中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旨在通过对关联主义的及cMOOC的全面介绍,将其介绍给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同时能创新地将关联主义思想和cMOOC教学互动方法引入我国高校教学互动中,提出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 教学互动 关联主义 cMOOC Web2.0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8
  • 1.1 选题背景13-16
  • 1.1.1 当今的高校教学互动现状亟需改变13
  • 1.1.2 时代呼唤新的高校教育互动模式13-15
  • 1.1.3 关联主义破土而出,指引着新时代的教学互动方式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6-2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0-25
  • 1.2.3 对目前研究的简评及其存在的问题25-26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26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26-28
  • 1.4.1 研究方法26-27
  • 1.4.2 研究框架27-28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28-42
  • 2.1 教学互动28-31
  • 2.1.1 教学28-29
  • 2.1.2 互动29-30
  • 2.1.3 教学互动30-31
  • 2.1.4 高校教学互动31
  • 2.2 关联主义基本概念31-33
  • 2.2.1 节点(Node)32
  • 2.2.2 连接(Connection)32-33
  • 2.3 关联主义主要观点33-36
  • 2.4 关联主义的知识观36-39
  • 2.4.1 知识存在的“容器”发生了变化36
  • 2.4.2 知识的流动和特点发生了变化36-39
  • 2.5 关联主义的学习观39-40
  • 2.6 关联主义的实践观40
  • 2.7 关联主义对于高校教学互动的启示40-42
  • 第3章 基于关联主义视角下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启示42-62
  • 3.1 慕课的概念与发展42-45
  • 3.2 慕课的分类45-47
  • 3.3 慕课的技术基础—Web 2.047-50
  • 3.3.1 Web 2.0—慕课时代的教学利器47-48
  • 3.3.2 Web 2.0包含的教学工具48-50
  • 3.3.3 Web 2.0所面临的问题50
  • 3.4 关联主义的实践—cMOOC 及经验分析50-62
  • 3.4.1 cMOOC 概念50-51
  • 3.4.2 cMOOC 实例分析—《创造力与跨文化交流》51-60
  • 3.4.3 对于 cMOOC 的批判以及高校教学互动的弥补60-62
  • 第4章 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及问题分析62-72
  • 4.1 我国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2-64
  • 4.2 高校教学互动现状调查64-70
  • 4.2.1 调查目的64
  • 4.2.2 调查对象和方法64-65
  • 4.2.3 调查结果及分析65-70
  • 4.3 基于关联主义视角的教学互动问题原因分析70-71
  • 4.4 小结71-72
  • 第5章 基于关联主义视角下高校教学互动改革路径72-78
  • 5.1. 关联主义理论内涵的引入72-73
  • 5.1.1 关联主义知识观的引入72-73
  • 5.1.2 关联主义学习观的引入73
  • 5.2 关联主义教学实践的引入73-76
  • 5.2.1 课前预备知识积累(运用工具:RSS,博客,Wiki,E-mail)74
  • 5.2.2 课堂互动(运用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即时投票系统)74-75
  • 5.2.3 课后巩固互动(运用工具:RSS,博客,Wiki,Tag,QQ)75-76
  • 5.3 小结76-78
  • 第6章 基于关联主义的教学互动实例设计—以研究生课程《教育经济学》为例78-86
  • 6.1 课程简介78
  • 6.2 基于关联主义的《教育经济学》教学互动改革78-85
  • 6.2.1 课前预备知识积累78-81
  • 6.2.2 课堂教学互动81-83
  • 6.2.3 课后巩固互动83-85
  • 6.3 小结85-86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86-89
  • 7.1 主要观点总结86-87
  • 7.1.1 关联主义:指引信息时代的学习86
  • 7.1.2 cMOOC 和 Web 2.0 工具86-87
  • 7.1.3 用关联主义的观点审视和改造高校教学互动87
  • 7.2 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87-89
  • 7.2.1 研究的不足之处87-88
  • 7.2.2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88-89
  • 附录89-93
  • 参考文献93-9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99-100
  • 致谢100-1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艳华;曾小丽;;浅论我国高校师生课外互动问题[J];大学教育;2012年02期

2 林茂;;加强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0年09期

3 周忍;钟志贤;;关联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李永夫;徐秋芳;;高校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J];教书育人;2012年21期

5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2期

6 马德义;;略谈教学中的课内外互动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年09期

7 王伟军;孙晶;;Web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2007年12期

8 李鹏;;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组织[J];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16期

9 崔亚强;王春艳;余淇;;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05期

10 刘菊;钟绍春;;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1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591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d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