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9:17

  本文关键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质量 培养模式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研究生培养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下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两大着力点之一,因而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研究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其属性上的抽象性、组成要素上的系统性、发展变化上的动态性、应用范围上的仿效性和判断标准上的效益性。通过历史回顾,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探索试点期、开始起步期和改革发展期三个阶段,确立了以服务需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了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了双导师制的导师队伍建设,调整了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资源不足;二是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不够;三是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趋同。通过对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建立全过程的淘汰机制、加大外部协作。基于以上研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为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主体和其他非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主体两种情形,提出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校企协同和校校协同四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质量 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问题的提出11
  • 1.2 研究意义11-13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现实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3.1 国外相关研究13-14
  • 1.3.2 国内相关研究14-17
  • 1.4 相关概念的内涵与界定17-19
  • 1.4.1 专业学位17
  • 1.4.2 研究生17-18
  • 1.4.3 培养模式18-19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9-22
  • 1.5.1 研究目标19
  • 1.5.2 研究内容19-22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2-23
  • 1.6.1 研究思路22
  • 1.6.2 研究方法22-23
  • 第2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23-29
  • 2.1 理论基础23-26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启示23-24
  • 2.1.2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及启示24-26
  • 2.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26-29
  • 2.2.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26
  • 2.2.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26-29
  • 第3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回顾29-33
  • 3.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29-30
  • 3.1.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试点期29
  • 3.1.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起步期29-30
  • 3.1.3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期30
  • 3.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的经验总结30-33
  • 3.2.1 确立了以服务需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思想30-31
  • 3.2.2 明确了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31
  • 3.2.3 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31
  • 3.2.4 加强了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31-32
  • 3.2.5 强化了双导师制的导师队伍建设32
  • 3.2.6 调整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32-33
  • 第4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33-41
  • 4.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行培养模式33-38
  • 4.1.1 专业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33-35
  • 4.1.2 协作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35-36
  • 4.1.3 工作站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36-38
  • 4.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38-41
  • 4.2.1 教育资源不足38-39
  • 4.2.2 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不够39-40
  • 4.2.3 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趋同40-41
  • 第5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41-48
  • 5.1 美国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41-43
  • 5.1.1 美国学位制度的萌芽阶段41-42
  • 5.1.2 美国专业学位的形成时期42
  • 5.1.3 美国专业学位的发展时期42-43
  • 5.1.4 美国专业学位的成熟时期43
  • 5.2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43-45
  • 5.2.1 职业导向明确43-44
  • 5.2.2 培养方式多样44
  • 5.2.3 严格的淘汰机制44-45
  • 5.3 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45-48
  • 5.3.1 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45-46
  • 5.3.2 培养全过程的专业学位淘汰机制46
  • 5.3.3 加大研究生培养与外部的协作46-48
  • 第6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48-53
  • 6.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总体架构48-49
  • 6.1.1 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主体,其他单位参与48-49
  • 6.1.2 以其他单位为主体,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49
  • 6.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49-53
  • 6.2.1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50
  • 6.2.2 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50-51
  • 6.2.3 校企协同51-52
  • 6.2.4 校校协同52-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60
  • 致谢60-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操太圣;雷万鹏;;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9期

2 陈少雄,王静一,尹柳营;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量评价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3 董光龙;刘小南;霍婷婷;王为忠;;普通外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02期

4 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9期

5 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0期

6 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05期

7 曹海静;孟红艳;;美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01期

8 赵风;;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2期

9 何雄;;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太胜;;试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缺陷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关凤荣;赵静波;;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5 孙智慧;;财经类院校硕士生培养的改革与探索[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0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党政与国企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N];光明日报;2008年

2 王雪平;军事指挥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应改变[N];解放军报;2007年

3 李荣国邋陈晓春;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该调整了[N];新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5 记者 朱振岳邋通讯员 周炜;浙江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通讯员 王磊 记者 余传诗;上海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年

7 记者 罗霞;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云南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沈祖芸 计琳;“联合基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通讯员 龙永筑  本报记者 吴春燕;“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获“三赢”[N];光明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刘昊;奖助学金制取代公费自费之分[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瞿海东;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6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肖国芳;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66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666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2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