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10-13 16:03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运用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战线在高校。当前,世情发展变化迅速,大学生呈现出新的群体特点,这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保证其实效性。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都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制约和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占有特殊地位。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国际心理学界兴起的学术思潮,它在批判传统心理学研究过度关注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学应转而面向人本身固有的和潜在的优势与美德,促进个人与社会的良好发展,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并在学术研究上实现消极与积极的平衡。 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并界定了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两个主要概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为后面章节中的比较与借鉴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第三章中,主要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积极心理学方法进行了比较,首先阐述了二者的相似相通性,然后重点分析了二者在着眼点、对话方式和途径形式这三个方面的差异。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三个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一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包括关注并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大学生体验“心流”的能力,以及引入五阶段辅导法消除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二是培养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的积极人格,包括发掘积极人格特质,培养高自尊的人格,以及培养现实的乐观主义;三是塑造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环境,包括建构积极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学 方法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第1章 绪论8-21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8-11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8
- 1.2.1 国内研究概况11-15
- 1.2.2 国外研究概况15-18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18-19
- 1.3.1 研究方法18-19
- 1.3.2 研究思路19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19-21
- 1.4.1 积极心理学概念的界定19-20
- 1.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念的界定20-21
- 第2章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21-28
- 2.1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脉络21-22
- 2.1.1 积极心理学的缘起21
- 2.1.2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21-22
- 2.1.3 积极心理学的前景22
- 2.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22-24
- 2.2.1 主观层面:积极的情感体验22-23
- 2.2.2 个体层面:积极的人格特质23-24
- 2.2.3 群体层面:积极的组织系统24
- 2.3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方法24-28
- 2.3.1 积极心理辅导法24-25
- 2.3.2 积极情感体验法25-26
- 2.3.3 积极人格培养法26
- 2.3.4 积极情境建构法26-28
- 第3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积极心理学方法之比较28-38
- 3.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相通性28-31
- 3.1.1 理念的相似性28-29
- 3.1.2 目标对象的一致性29-30
- 3.1.3 方法手段的互补性30-31
- 3.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着眼点之比较31-33
- 3.2.1 关注问题与关注优势31
- 3.2.2 关注结果与关注过程31-32
- 3.2.3 关注当下与关注发展32-33
- 3.3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对话方式之比较33-35
- 3.3.1 自上而下与平等尊重33-34
- 3.3.2 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34
- 3.3.3 信息不畅与有效沟通34-35
- 3.4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途径形式之比较35-38
- 3.4.1 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35-36
- 3.4.2 个别工作与个案协助36
- 3.4.3 专项工作与潜移默化36-38
- 第4章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探新38-49
- 4.1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积极情绪38-42
- 4.1.1 关注并提升主观幸福感38-39
- 4.1.2 培养体验“心流”的能力39-40
- 4.1.3 引入五阶段辅导法消除消极情绪40-42
- 4.2 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的积极人格42-46
- 4.2.1 发掘积极人格特质42-43
- 4.2.2 培养高自尊的人格43-44
- 4.2.3 培养现实的乐观主义44-46
- 4.3 塑造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环境46-49
- 4.3.1 建构积极的校园物质环境46-47
- 4.3.2 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47-49
- 结论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银;;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传承;2011年02期
2 刘景龙;;全球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江雪华;;幸福与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9年10期
5 史秋衡;学术创新的气氛与制度要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周玉梅;;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宋裕国;曾昭伟;;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8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4期
9 姚钦英;黄宁;;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讨——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曹士贞;祝贺;;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新长征;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1025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02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