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工程”高校产学研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985工程”高校产学研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以"985工程"高校1994—2008年间产学研合作发明专利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施引专利数作为专利质量的衡量指标,运用跨层次模型,研究分析了高校产学研专利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高校的产学研专利质量体现出所属主体和学科门类高度集中的现象。在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的个体层面上,专利应用的部门数越多、在技术发展地区获得专利授权、引用较多文献及专利数以及与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均有助于高校产学研专利质量的提高;从专利权人所属的组织层面上,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更容易在理工类高校产生。其次,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市场活跃度对专利质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不显著,但高校拥有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规模有助于专利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专利质量 影响因素 产学研合作 跨层次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03022,7123300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4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3010011823)
【分类号】:G647
【正文快照】: 0引言自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辛思想提出以来,大学学术研究的“应用性”、“产业化”理念在大学扎根,大学与产业合作研发科学技术成为历史的必然。藉由不同性质组织间外部性的学术交往,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推动大学的科学研究从“基础”向“应用”方向延伸,也推动了科学研究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则渊;陈悦;;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J];管理学报;2007年03期
2 刘泽政;傅正华;;地方高校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03期
3 原长弘;贾一伟;方坤;刘朝;;中国大学体制类型对高校知识转移的影响:一个基于资源观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7期
4 丁建洋;;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大学本质的回归——基于政策的视角看日本大学在产学合作中的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5 刘凤朝;马荣康;姜楠;;基于“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少保;;走向知识创业型组织 培养科技转化型人才——从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创新视角求解“钱学森之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4期
2 刘则渊;许振亮;庞杰;梁永霞;侯剑华;侯海燕;;现代工程前沿知识图谱[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7年00期
3 曾晖;张云英;黄建强;;校府合作:高校文科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以湖南农业大学芙蓉区政府教学实习基地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01期
4 张雷勇;冯锋;肖相泽;付苗;;产学研共生网络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来自我国省域数据的实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时伟;;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生成与运行[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6 本刊特约评论员;;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J];管理学报;2013年04期
7 尹秋菊;黄洁萍;冯丽;;电动汽车技术转移网络结构及其社会资本[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刘凤朝;姜滨滨;;联盟网络核心节点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3年05期
9 刘岩芳;张庆普;过仕明;;图书馆在大学知识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1期
10 董金华;;科学技术与政治新契约关系提出的新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寒;胡宗彪;李正风;;研发项目对中国大学技术转让合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985工程高校为例[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庞杰;知识流动理论框架下的科学前沿与技术前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马艳艳;面向企业的大学知识溢出机制与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立新;力学期刊群的内外关系与学科结构[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董金华;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社会契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严建新;基础研究中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顾雅洁;基于技术体制视角的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郭东妮;高校技术转移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滕立;基于知识单元的科学发现链式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丽杰;论知识创新在技术创新中作用的日益突显[D];东华大学;2010年
2 杨莹;国内外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知识计量[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超;我国科技研发政策评估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舒琅;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项目管理学科热点和主流知识群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张路娜;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专利转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李丹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时空演化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进;基于文本分析的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李江源;论我国大学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J];高教探索;2004年02期
3 范旭,方一兵;我国高校技术创新宏观界面的扩展对西部地区高校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02期
4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10期
5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11期
6 陈守明;赵小平;;大学对知识型产业集群的嵌入性和知识转移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3期
7 邓颖翔;朱桂龙;;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12期
8 陈仁松;曹勇;李雯;;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有效性测度——基于武汉市高校授权专利实施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2期
9 任锦鸾,陆剑南;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年05期
10 杨德林;汪青云;孟祥清;;中国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该支持高校产学研结合办企业[J];中国科技月报;1998年02期
2 张雪君,张定龙;地方高校产学研办学机制的探索[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1年01期
3 张学先;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贸主导一体化发展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Z1期
4 王大文,薛剑文,董利波;论高校产学研用系统体制的建设[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年03期
5 张新生;促进高校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年03期
6 曹再兴;朱善定;;关于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科技产业;2009年03期
7 朱以财;;高校产学研合作制度的多维度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03期
8 王雅琼;;甘肃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现状与对策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9 吴强华;;高校产学研的“双归属”与“双循环”——访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卢建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12期
10 杨小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资源优化配置分析[J];文教资料;2008年2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月;我省高校产学研步伐加快[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刘廉君 陈海明;高校产学研结合呈现勃勃生机[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3 记者 蔡波;产学研合作融入城市发展血脉[N];上海科技报;2007年
4 鲁玉凤 李凯虎 崔彦玲;发挥在常高校优势 构建合作对接平台[N];常州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燕宁邋张晔;万花盛开春满园[N];科技日报;2007年
6 赖文忠;企业向高校借脑发展[N];福建日报;2007年
7 天轩邋孙人杰 韩晖;天宁区大批中小企业牵手盯牢在常9高校[N];常州日报;2008年
8 胡劲松;安庆与高校产学研对接[N];安徽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鲜晓荻;服务高校建设 促进地方发展[N];贵阳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吴宇;南工大创建产学研新模式[N];江苏科技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鸿雁;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李根珍;中国与韩国产学研结合机制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王朋岗;新疆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4 张蓉;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袁红辉;地方高校二级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柳;重庆市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谢静;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82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08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