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15 11:18
教育机会均等过去意味着什么?现在意味着什么?将来又意味着什么?谁承担这种均等的义务?几十年前,由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提出的上述追问发展至今仍然撞击着每一个关注贫困生入学问题的学者的心灵。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贫困生资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自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表明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地方院校的推进更是困难重重。为了缓解地方院校贫困生的资助难题,生源地助学贷款在部分省市应运而生,在农村地区由农村信用合作社负责实施。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通过农村信用社以小额农业贷款的形式逐渐拉开帏幕,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一定支持(较为有限)。它缓解了部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上学难问题,因此,在农村地区受到农户的欢迎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借贷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容易鉴别和跟踪,所以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发放和回收具有信心。但是,农村信用社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如生源地助学贷款缺乏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助学”性不强;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历史遗留问题也...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指导思想
2.2 研究的基本假设
2.3 研究方法及合理性
3 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3.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运作背景
3.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3.3 湖北省襄樊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案例
3.4 生源地助学贷款:困境及其原因
4 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社会基础
4.1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4.2 农村社会中的正式约束
4.3 农村社会中的非正式约束
4.4 正式和非正式约束:可被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利用程度
5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1 农村社会的变革
5.2 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
5.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多方博弈
5.4 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难题:来自学生的声音
6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思路
6.1 均衡各方收益与责任
6.2 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
6.3 发展路径设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关于助学贷款实施状况的调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秦东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J]. 段晓梅,王向华,谢玄志. 唐都学刊. 2005(04)
[2]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 沃野. 学术研究. 2005(04)
[3]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 钱雪飞.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2)
[4]论国家助学贷款中银行利益的保障方式[J]. 陈浩,沈红. 江苏高教. 2005(01)
[5]目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J]. 陈方,冯永忠,唐燕,漆小萍.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06)
[6]我国转轨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问题[J]. 陈秀山,张启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12)
[7]外部性、公平性与道德风险——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性分析[J]. 周雪莲. 经济师. 2004(12)
[8]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J]. 李向云,杜元钰,金志训. 宏观经济管理. 2004(11)
[9]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调查和建议[J]. 严李锁,马占强. 西安金融. 2004(10)
[10]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 沈华,沈红,黄维. 比较教育研究. 2004(10)
博士论文
[1]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D]. 黄维.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30987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指导思想
2.2 研究的基本假设
2.3 研究方法及合理性
3 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3.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运作背景
3.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现状
3.3 湖北省襄樊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案例
3.4 生源地助学贷款:困境及其原因
4 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社会基础
4.1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4.2 农村社会中的正式约束
4.3 农村社会中的非正式约束
4.4 正式和非正式约束:可被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利用程度
5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1 农村社会的变革
5.2 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
5.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多方博弈
5.4 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难题:来自学生的声音
6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思路
6.1 均衡各方收益与责任
6.2 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
6.3 发展路径设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关于助学贷款实施状况的调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秦东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J]. 段晓梅,王向华,谢玄志. 唐都学刊. 2005(04)
[2]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 沃野. 学术研究. 2005(04)
[3]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 钱雪飞.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2)
[4]论国家助学贷款中银行利益的保障方式[J]. 陈浩,沈红. 江苏高教. 2005(01)
[5]目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及建议——基于中山大学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J]. 陈方,冯永忠,唐燕,漆小萍.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06)
[6]我国转轨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问题[J]. 陈秀山,张启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12)
[7]外部性、公平性与道德风险——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性分析[J]. 周雪莲. 经济师. 2004(12)
[8]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J]. 李向云,杜元钰,金志训. 宏观经济管理. 2004(11)
[9]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调查和建议[J]. 严李锁,马占强. 西安金融. 2004(10)
[10]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 沈华,沈红,黄维. 比较教育研究. 2004(10)
博士论文
[1]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D]. 黄维.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30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73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