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

发布时间:2021-05-17 16:29

  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融合教育思想提倡“零拒绝”的哲学,主张取消传统隔离的特殊教育形式,使所有儿童都能够在普通学校中共同学习并取得成功。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不但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讨论,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开展的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里随班就读的模式是中国本土特殊教育实践与融合教育思潮相结合的产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班就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班就读的发展在近年来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是“开倒车”的现象,这值得我们关注。 本研究目的在于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影响和塑造随班就读实践的普遍观念,通过与西方融合教育发展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相比较,对我国随班就读实践的文化内涵予以阐释与批判,并对我国随班就读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主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对我国随班就读实践进行了描述 本研究通过对随班就读实践的相关文本进行搜集与阐释,发现随班就读实践中存在着以下文化现象:(1)随班就读生在普通教室里受到忽视与排斥,他们在普通教室内没有取得正式成员的身份,并随时存在着退学的风险。(2)普通教室中存在着根据成绩和智力划分的等级秩序。随班就读生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针对随班就读生降低难度的教学方式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3)在普通教室中,随班就读生能够勉强生存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老师的爱心、同学的帮助和家长人情关系的维系。 2.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对我国随班就读实践的进行了批判 本研究比较了西方融合教育和我国随班就读的文化背景,发现:(1)西方的融合教育的发展建立在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而我国的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成熟的现代主义文化之上。(2)西方权利文化极大地推动了融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消解了权利观念,阻碍了随班就读实践的发展。(3)无论是西方融合教育还是中国随班就读的发展都会受到精英教育文化的限制。(4)西方少数族群文化有利于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中国弱势群体文化不利于残疾人的社会融合。 3.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对我国随班就读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最后一个部分提出了五点改善随班就读文化环境的建议:(1)通过完善特殊教育立法和随班就读申诉制度,塑造权利文化。(2)通过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 (3)通过加强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4)通过建立残疾人自己的组织,逐渐形成少数族群文化。(5)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消解精英教育文化。 以上研究结论说明,我国随班就读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遭受到了文化观念上的阻碍。但是,只要能够小心的审视并改造中国社会的文化,就能够为随班就读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融合教育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的随班就读实践必将继续在中国特殊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班就读能够更加的完善,成为促进我国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60
【目录】: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随班就读的源起、发展与困境
        (二)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融合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一) 融合教育的内涵
        (二) 关于融合教育的争论
    二、随班就读研究文献综述
        (一) 随班就读的内涵
        (二) 对随班就读的社会态度
        (三) 随班就读的社会文化土壤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一) 文化的概念
        (二) 文化研究的方法
        (三) 文化批判的方法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 搜集资料的方法
        (二) 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四章 文化视角下随班就读实践的阐释
    一、随班就读实践中的排斥现象
        (一) 随班就读生的“入场”与“退场”
        (二) 随班就读生的“忽视”与“歧视”
        (三) 教师对随班就读生的刻板印象
        (四) 随班就读实践中的“寻租现象”
    二、随班就读实践中的等级秩序
        (一) 正常/异常的划分
        (二) 成绩与随班就读生的境遇
        (三) 普校聋生:精英群体?
        (四) 教师对随班就读生的低期待
    三、维系随班就读实践的人情力量
        (一) 家长的人情关系
        (二) 教师的爱心感化
        (三) 班集体和同学的帮助
第五章 随班就读的文化批判:比较的方法
    一、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
        (一) 后现代文化孕育了融合教育理念
        (二) 融合教育实践中现代主义逻辑依然强烈
        (三) 中国不成熟的现代文化对随班就读的影响
        (四) 随班就读:走向现代还是后现代?
    二、西方权利文化与东方儒家文化
        (一) 西方权利文化推动融合教育发展
        (二) 儒家文化对西方权利观念的消解
        (三) 儒家“仁爱”文化对随班就读的促进与阻碍
    三、精英教育文化与信任教育文化
        (一) 精英教育文化排斥融合教育理念
        (二) 信任教育文化:芬兰的启示
    四、弱势群体文化与少数族群文化
        (一) 弱势群体文化阻碍社会融合
        (二) 少数族群文化促进社会融合
第六章 建议与结论
    一、文化变迁视角下随班就读的发展建议
        (一) 完善特殊教育立法和申诉制度,塑造权利文化
        (二)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构建多元包容文化
        (三) 加强特殊教育科研,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四) 建立残疾人自组织,形成少数族群文化
        (五) 更新教育理念,消解精英教育文化
    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永馨;试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普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2 杨宝山,孙福万;21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韦小满,袁文得,刘全礼;北京香港两地普小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李果;申仁洪;;一个低视力孩子随班就读的叙事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曲荣芳;残疾儿随班就读的现状和对策[J];甘肃教育;2003年Z1期

6 程晋宽;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7 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邓猛;肖非;;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陈宝云;;“进步”的维度:学衡派的文化概念诠释[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10 熊絮茸;邓猛;;融合教育的宽容脉络及其现代性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兰继军;论国外特教对象的演变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坤;二战后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曾竞艳;;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孙显元;;大学文化的载体和构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贺建立;;略论培根的实践观[J];安徽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8 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傅长吉;;管理与人的存在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183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83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d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