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_论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端71

发布时间:2016-12-15 21:37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州;传教士狄考文(C.W.Mateer)夫妇再抵登州;是有共同的办学爱好,还是相互影响,这几位最早涉;足登州的新教教士,都不约而同地在当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在后来的基督教在华教育史上都留下赫;赫声名;妇女教育之始;狄考文则于1864年开办了其后大名;鼎鼎的“登州文会馆”;而梅理士则致力于中国最早;聋校的创办;聋致哑,1874年初,梅夫人病重,弥留之际,惟愿

州。1862年,梅理士夫妇由上海转到登州;1863年,

传教士狄考文(C.W.Mateer)夫妇再抵登州。不知

是有共同的办学爱好,还是相互影响,这几位最早涉

足登州的新教教士,都不约而同地在当地致力于教

育事业,并在后来的基督教在华教育史上都留下赫

赫声名。1862年冬,倪维思夫人开办女校,为当地

妇女教育之始;狄考文则于1864年开办了其后大名

鼎鼎的“登州文会馆”;而梅理士则致力于中国最早

聋校的创办。梅夫人共生育4个子女,其中一子因

聋致哑,1874年初,梅夫人病重,弥留之际,惟愿其

残障儿子得受专门教育,也希望所有的中国聋童有

同受此类教育的机会。聋儿渐长,梅理士遵亡妻遗

愿,将子送回美国,入纽约州罗彻斯特市(Roches-

ter)聋哑学校当寄宿生。说来是天作之合,学校有

教员安耐德女士(AnnettaThompson),正是照顾他

儿子的老师。安耐德本人并不聋哑,1876年随聋哑

兄弟到罗彻斯特聋校上学,她在这里同时受到教育

聋哑学生的训练。因其热爱聋哑教育,被聘为教员,

并赴波士顿专习哑语后返回本校任教。梅、安两人

经过多年通信,自友谊进入爱情,安女士也为前往中

国进行准备,她专门进入卫斯理女子大学深造。并

详参TheChineseRecorder,October,1911,Vol.42,No.10,p.593.另参KennethScottLatourette,AHistoryofChristianMissionin

China,London,1929,p.461.另按:台湾“国史馆”编印的著作称该校于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由长老会牧师PastorWilliamMoore创办,各种

信息均有错讹,见《中华民国史教育志》,台北,1990,第268页。

Mrs.Murray,MissiontoChineseBlindinPeking,ChinaMissionYearBook,1914,p.319.林辅华编,谷云阶译:《李修善牧师传》,上

海,广学会出版,第112页。按:此套中文盲文系统在1874年前后设计,在1879年前后才最后定型。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海洋出版社,1991,第273页。郭为藩:《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台湾,广

文书局,1981,

NewYork.1900,

Vol.2,p.244.94 教育学报2007年

于1884年赴华,先抵烟台,与梅理士结婚,旋赴登

州。梅理士的聋儿也来到中国,由“耐德从而教之,

使能语言文字”。据说,当时中国有40万聋哑人,而

在全中国境内却没有一所聋哑特殊学校,梅氏夫妇

于是决意创办。“因念中国之大,而于聋哑者皆遗弃 第565页。EcumenicalMissionaryConference,ReportoftheEcumenicalConferenceonForeignMissions,

为可悯,于是捐以资斧,于一千八百八十七年,设一

聋哑学校,梅君责任维持,君夫人乃从事教育,按美

国聋哑教授法以教之。中国之得有聋哑学校盖此其

初基”。[20]该馆曾出版以“贝利”字母编辑的“启喑初

阶读本”,首创中国聋哑教本。在中国聋哑教育史

上,登州聋哑学校的创办委实又是一具里程碑性质

的事件,中国近代聋哑教育史由此开篇。

学馆1887年开学,梅理士任馆长,梅夫人实际

负责校务和教学。学堂开办之初,困难重重,“当时,

风气不开,人多反对,幸有一二来学,亦皆贫寒子弟,

流离失所者,衣服饮食,盖皆仰给于馆内,??尤动

闻者之疑,谓皆西洋人有幻术邪行,鼓惑人听,而梅

君及其夫人始终持定爱心,维持不辍”[21]。1895

年,梅理士病逝。登州聋哑学校与北美长老会的关

系出现危机。当说,教会人士早期在华创办特殊学

校,并非教会的“本职工作”和“主流事业”,多属教士

的个人行为,特别是在“庚子事变”之前,教会内部对

此“不务正业”的行为多有看法,“基要派”和“社会福

音派”对兴办教育有激烈争议,所以,在进入20世纪

之前,差会以组织形式出现的对特殊教育机构的支

持比较有限。因梅理士为北美长老会在山东教基的

重要开创者,所以,差会从其地位和影响考虑,于聋

哑学校以有限资助。而此时,梅理士已故,梅夫人与

差会的关系又浅。所以,“长老会并不认为他们应该

为这所学校继续承担责任”,于是停止经费供应。失

去了主要经费来源的学校难予支撑,只得于1896年

暂时关闭。“但是,梅夫人坚持办学,她勇敢地独自

承担起必需的学校经费的重负”。1897年,她收到

母校罗彻斯特聋校校长的回信,表示愿提供帮助,但

先决条件是:梅夫人必须放下传教工作,将全部精力

致力于聋哑教育,因聋哑教育是极费时间精力的工

作,非全力投入不可。为“继君(其丈夫)志”,梅夫人

决定接受母校的劝告。陆续的,来自英国贝尔法斯

特和爱丁堡等城市以及欧美若干民间团体和个人的

资金捐赠也源源到来。鉴于登州地面过于狭小,故

而考虑将学校迁到烟台。学馆于1897年复校,1898

年2月,这所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美都“已经小有

名气”的学校从登州迁到烟台[22]。改称“烟台启喑

学馆”。迁到烟台后的学馆,气魄更大,突破地区界

限,面向全中国乃至朝鲜等东亚地区招生,同时为中

国各省区培养聋校师资。中国耶稣教自立会总会长

俞宗周对此有专文述及:“美国教士梅理士博士偕夫

人传道登州,有子聋哑,躬自教授,今已通语言文字,

蔚成大器。因念中国之大,聋哑之多之苦;于是捐资

设学,按法教授。我国之有聋哑学校,盖自此始。数

年以来,殚精竭虑,积劳既深,而博士亦因以不寿。

继其志者为其夫人,益思扩充之,乃迁校于烟台,购

地造舍,备极宏敞。男校旁添设一女校,总名曰‘启

喑学馆’。”[23]

有了比较充裕的资金,梅夫人便出高薪聘请优

等师资,各项工作渐入正轨。聋哑学生制作的产品

曾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博览会上获金奖。1906

年,梅夫人自美国请到一位专家,即在美国卫生部工

作的葛女士(AnitaE.Garter),葛女士来校后,对

校务进行全面整改。学制:从5岁的幼稚生开始招

收,计划全学制增加到9年,也就是达到初中三年级

的程度。课程:尽量与普通教育靠拢,多采用一般小

学、初中的必修课本;大力加强工艺课,特别在园艺

和手工方面力求形成学校特色;对主课哑语强化唇

读法教学。社会实践:打破封闭式教学的藩篱,鼓励

学生多与外界接触,面向社会,学生“背诵的诗句,常

人听得清楚,观者称奇”[24]37。体制:1907年增设女

学部,实行男女分班;1912年,专设师范部,并举办

全国性的师范训练班,“有欲扩充聋哑学校,到馆学

教授法者。若高丽李君、杭州周君、福州黄女士,皆

由本馆学就回归开办者”[21];1913年,又附设幼稚

园。学馆的修学年限又延长为12年(师范部的学制

仍是一年)。课程方面也大为扩充,男学部有农艺、

园艺和木工,女学部有裁缝、刺绣及花边。至于语

文、历史、地理、修身、数学、生理和基督教义等为共

同课。1923年,梅夫人年届七十,功成身退,将职务

交予葛女士。自学馆开办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

发,入学的学生总计304人。①这不应简单地从上

列有限的数字来衡量启喑学馆的价值,启喑学馆的

设办,“实开中国聋哑教育之新纪元”[24]39,将一种全

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将近代聋哑教育的方法和手

段引入中国,这是启喑学馆的大贡献。

①详参《观烟台聋哑学校考校记》,《万国公报》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东方杂志》2年8期教育类,第199-200页;4年7期教育类,第165

-166页.第3期论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端95

四、结语

特殊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使聋人能

够感知有声世界,盲人能够感觉五彩缤纷,哑人能够

张口说话,弱智能够趋于常态,使弱势群体不再弱

势,残疾人群残而不废。在人类自身进化的历程中,

特殊教育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是怎样地

估价也不过分的。

基督教传教士作为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端

者,应该怎样评介?

毋庸讳言,传教士从事特教无疑与其宣教有直

接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教会收揽人心扩张 教势的借助手段。教会创设特殊学校,宗教色彩自 不可免,有些甚至与特殊教育的科学精神相悖。更 严重的是,与其他教会学校一样,早期教会特殊教育 机构多为外人自行在华设办和操控,因而构成对中 国教育主权的侵损,这又与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大 背景相连,故而,“收回教育权运动”后,这些外人在 华设办的特殊教育机构也多由中国人收回自办,此 乃民族觉醒的时代进步主题中的应有之义。20世

纪20年代后,教会特殊教育出现中国化的趋势,包 括北京瞽叟通文馆在内的大部分教会特殊学校都向 中国当局注册,成为私立学校,部分学校还交由中国 人办理,使教会特殊教育发生某些质变。

但教会人士创设特殊教育亦有某些客观历史作

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先导性。必须看到,近代意义的特殊教育,为中

国自古所无,“我国数千年来,于盲人列之残废,矜其 无告,仅有养而无教。能司其职者,以乐官乐师为

著,次则杂厕于卜命星相之流”[25]。直到教中人士 将其引入中国,局面才为之一变。先开盲教育的始 基,再开聋哑教育的始基,同时,亦使男女同校。特 殊教育一产生就具有国际性,它从欧洲先产生,才推 广到亚非拉其他国家,而在近代中国,传教士又是率 先来到中国的一个力量很大的群体,他们有教会作 为背景,有西方的经济支持和文化资源作为依赖,故 而,中国近代特殊教育机构最早由他们兴办有某种 特定原因。特殊教育不仅对残疾人本人,而且对其 家庭、后代生活质素的提高都有作用,并体现了社会 的公平性,向包罗无遗的人类所有群体打开受教育 的通途,正是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不同点。 联系到直到1909年,才有中国教徒创办的保定盲哑 学校的出现,1916年才有湖南导盲学校和南通盲哑 学校作为非教会特殊学校的出现,而到1927年,才 有中国第一所公立的“南京市立盲聋学校”出现的事 实,北京瞽叟通文馆和烟台启喑学馆向中国的残障 人首开教育大门,堪称近代中国特殊教育的先导。 范式性。教会盲聋哑学校为中国提供了近代特

殊教育的基本范式,从教育对象到教学人才,从教学 手段到学制步骤,从教材到教具,从学校与社会的沟 通到职业培训,等等,都由其提供了样板。其后,中 国人自办的特殊学校基本是效仿而来。这些学校还 成为近代中国早期残障教育的重要人才培训和师资

来源基地。

主导性。教会特殊教育在1949年前的中国始

终是特殊教育的主流,它在20世纪之前,是唯一设 办主体,在20世纪初叶中国人自办的特殊教育机构 兴起之后,仍据主导地位。即以数量来看,“总计全 国现在盲校仅有40余所,其为国人所自办者,不过

四分之一而已”[25]11-12,这是抗日战争前的比例。之 后,虽然非教会特殊学校有所增加,但以教会特殊学 校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据1948年的统计,届时全 国有公立盲聋哑校8所,私立校则有34所,在私立 校中,又以教会人士经办的占多数[9]1703。这便是近 代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基本面相。

参考文献:

[1]闵汉生.教育盲人[J].真光,上海:美华浸会书局,1939

(7).

[2]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3-4.

[3]ChineseRepository,Vol.6:232.

[4]KennethScottLatourette,AHistoryofChristianMis- sioninChina,London,1929:461.

[5]GeorgeB.Fryer,WorkamongtheBlindofChina,China MissionYearBook,1914:317.

[6]福州来稿.福州盲童学校近况[J].中华基督教会年鉴, 1929-1930,(11-上).

[7]上海新闻社编印.一九三三年之上海教育[M].上海: 1934:59.

[8]《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民国二十三年版:650.

[9]杨家骆主编.民国卅七年份中华年鉴,第五册[M].台湾: 鼎文书局,1973.

[10]艾约瑟.栖瞽院说[N].万国公报,第三十六册,光绪十 七年.

[11]季理雯.教育盲瞽之要义[N].万国公报,第二百十二 册,光绪三十二年.

[12]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96 社,1985:247.

[13]EcumenicalMissionaryConference,ReportoftheEcu- menicalConferenceonForeignMissions,NewYork. 1900.

[14]GeneralConferenceoftheProtestantMissionariesof China,Shanghai,1890:302-303.另参D.MacGillivray, ACenturyofProtestantMissionsinChina(1807-

1907):585.

[15]S.J.Garland,HomeTeachingofBlindinChina,The ChineseRecorder,April,1919,50:252.

[16]TheChineseRecorder,October,1911,42(10):593. 教育学报2007年

 

 

下载地址:论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端71.Doc

  【】

最新搜索

论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端

6.5、问题解决(2)09

92工业废水中COD含量的测定论文

2009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试题A

95八年级英语周末练习

13无机非2班无机试卷

93java面试题

快速的收银速度

变电高级工---鉴定心得总结

39《 夏》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发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14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1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