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高职生作为高校的一个新兴群体,既有与普通大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同时由于其生源结构不同、接受教育的性质不同以及面对的社会影响因素不同,又有自己特有的心理困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实践指导,本研究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应对方式问卷、情绪智力量表(EIS)对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淮海工学院分别抽取417名高职生和334名普通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做了对比研究。所得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分别做了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 本研究结论如下: 1.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全国常模和普通大学生。高职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城乡差异。 2.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城乡差异。 3.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城乡差异。 4.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在情绪智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在情绪智力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无显著的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城乡差异。 5.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高职生心理健康与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高职生心理健康与总体情绪智力、感知情绪、自我调控、调控他人呈显著负相关。 解决问题、求助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自责、退避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幻想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合理化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 解决问题与总体情绪智力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求助与总体情绪智力、自我调控、调控他人呈显著正相关;自责与总体情绪智力、感知情绪、自我调控、调控他人呈显著负相关;幻想与自我调控呈显著负相关。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总体情绪智力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与自我调控呈显著负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父亲过度保护、幻想、自责、解决问题、自我调控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影响作用;父亲过度保护通过影响自责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父亲过度保护、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惩罚严厉通过影响幻想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自我调控、感知情绪通过影响解决问题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解决问题通过影响自我调控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通过影响自我调控、解决问题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应对方式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 应对方式 情绪智力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41;G7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第一部分 引言9-12
- 第二部分 研究综述12-26
-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12-15
- 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15-19
- 三、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19-22
- 四、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22-26
- 第三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26-29
- 一、问题的提出26
- 二、研究目标26-27
- 三、研究假设27
- 四、研究意义27-29
- 第四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29-31
- 一、研究对象29
- 二、研究工具29-30
- 三、研究程序30-31
-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31-53
-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特点31-46
-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四因素之间的相关46-51
- 三、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回归51-52
- 四、建立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路径模型52-53
- 第六部分 分析与讨论53-73
-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特点分析53-66
-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四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66-71
- 三、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71
- 四、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路径模型分析71-73
- 第七部分 结论与建议73-82
- 一、结论73-75
- 二、建议75-82
- 第八部分 本研究的不足82-83
- 参考文献83-90
- 附录90-93
- 致谢93-94
- 发表论文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新;陈瑞玲;;高职生情商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01期
2 ;关于高职生入学前学习情况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17期
3 施新;高职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12期
4 李娅琦;高职生技能培养目标及保障措施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清宣;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09期
6 李学敏;“高职”生思想教育与管理问题探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谢威;关于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11期
8 王慧娟,黄正娇;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姜涌,孙永杰,李占文,马金,牛丽凤;浅析高职生心理状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辽宁高职学报;2005年02期
10 贾宝媛;谈高职生智能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青;;高职生理学教学向何处去?——关于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A];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闵旭光;曹解民;袁礼生;;浅议提高高职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途径[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常雪梅;;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绍祖;吴永宏;;高职生化教改的探索[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王晓典;;高职生学习心理不适试析[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广阳;;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初探及教育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邹洪波;;培养自信消除高职生学习心理困扰[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孔巧丽;徐大真;庞文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成熟度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智;殷佳琳;;高职生心理健康及其与自我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姚再生;;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伟;高职生在校可考高级证[N];天津日报;2005年
2 记者 汪伟 张雯婧;全国高职生展开技能大比武[N];天津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崔凌云;内蒙古:高职生为何好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刘兴红;浅谈高职生的竞争力[N];江西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晓良;旅游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职生[N];中国旅游报;2005年
6 陆金宝;新疆高职生比本科生俏[N];工人日报;2004年
7 朱文娟 陈鹏庭;高职生比本科生“耐寒”[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记者 贾晓燕;京外生源高职生回原籍就业[N];北京日报;2011年
9 许笔淘邋记者 骆辉;江西高职生就业市场受青睐[N];南昌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康淼;南平部分高职生被迫到中专“深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三蓉;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严智雄;高职院教育的认同危机及其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晶;高职生归因风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苏娟;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吕京;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陆亦佳;高职生职业动机因素结构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龚清;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静;高职生职业兴趣现状调查与问卷编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张静;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生活适应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臧小林;重庆市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金兰;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情绪智力的调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唐W氀,
本文编号:440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44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