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16:17

  本文关键词: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100年前,贵州威宁石门坎的苗族同胞几乎生活在原始状态下,他们苦难数千年,栖身在彝族土目的地盘上,刀耕火种,深受土目和官府的歧视盘剥,被官府划为尚未教化的“生苗”。处于半农隶半农奴境地。迁来石门坎时大花苗是汉字文盲、汉语语盲和数字数盲。 石门坎近百年的历史令人叹为观止,这个从物质角度观察近乎“炼狱”的地方,曾经是文化的“圣地”。一个蛮荒不驯的小村落,异军突起,带领苗族和周边川滇黔十多个县少数民族扫除文盲,勃兴教育,风云叱咤,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领导的石门坎教育在100年前能取得如此之成就,确实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本研究从课程的角度切入,力求梳理出其在课程方面的特色和经验。通过多次实地考察、访谈,经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筛选,柏格理先前教育中的课程经验特色逐渐清晰。本研究的内容共分为四部分:(一)塞缪尔?伯格理简介,主要把这一教育典型个案的发起者和主要实施者作出相关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课程思想。(二)石门坎简介,概述石门坎百年前的社会状况,显示该个案所面对的起点和最终取得的效果,使读者以历史的眼光去观察这一课程现象。(三)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概述,该部分全面地介绍柏格理的课程内容,重点从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扫盲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自下而上”的课程思路、“农科教”相结合的课程实践、以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准的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地概述,力求体现其特色和价值。(四)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因为基于课程经验研究,所以本研究不甚注重课程研究的系统性,而是重于其鲜明的实践特色。以历史关照现实,主要是为了给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提供某种借鉴,力求使当前的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关键词】:柏格理 新课程 课程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7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第一章 柏格理课程经验的背景介绍12-15
  • 1.1 塞缪尔·柏格理简介12-13
  • 1.2 贵州石门坎简介13-15
  • 第二章 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概述15-55
  • 2.1 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15-25
  • 2.1.1 柏格理以人为本课程价值取向产生的背景16-17
  • 2.1.2 柏格理以人为本课程价值取向的内容17-25
  • 2.2 扫盲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目标25-37
  • 2.2.1 扫盲教育课程目标的选定25-27
  • 2.2.2 扫盲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27-31
  • 2.2.3 扫盲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31-36
  • 2.2.4 扫盲教育体系下的精英教育36-37
  • 2.3 “自下而上”的课程思路37-44
  • 2.3.1 “自下而上”的课程思路形成的原因37-39
  • 2.3.2 “自下而上”课程思路的特点39-41
  • 2.3.3 “自下而上”课程思路的合理性41-44
  • 2.4 “农科教”相结合的课程实践44-50
  • 2.4.1 柏格理农科教相结合的课程实践的背景44-45
  • 2.4.2 柏格理农科教相结合的“结合”模式45-50
  • 2.4.3 柏格理农科教相结合的课程实践对当前多民族区域教育的启示50
  • 2.5 以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准的课程评价50-55
  • 2.5.1 评价标准51-53
  • 2.5.2 评价标准的特色53-55
  • 第三章 柏格理课程经验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55-58
  • 3.1 课程要以人为本来实施55
  • 3.2 课程要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来实施55
  • 3.3 课程的传承与创新要统一起来55-56
  • 3.4 课程要和当地发展协调起来56
  • 3.5 课程要针对对象的整体性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1
  • 致谢61-62
  • 附录一:关于柏格理教育中的课程情况62-64
  • 附录二:关于柏格理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情况64-66
  • 附录三:关于柏格理教育中课程实施的切入点66-67
  • 附录四:关于柏格理教育中课程对苗族人生活改变之影响67-69
  • 附录五:石门坎故事材料69-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福平;;生物新课程中老师的适应性状况[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9期

2 代保民;;新课程改革,校长不可缺位[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马瑞光;;新课改理念下班级工作初探[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4 王廷连;;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5 文亚红;;感悟新课程标准[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6 乔娜;;教师角色转变与新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04期

7 于彦花;;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的转变[J];学周刊;2011年07期

8 张中俊;;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思索[J];快乐阅读;2011年13期

9 陈京山;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透视[J];基础教育;2004年04期

10 罗发海;;浅谈新课程改革与师资培训[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勤娣;尹东妹;;反思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陈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郝文凤;;新课程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5 燕兴权;;试论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郝健;;几个语文教学现象留给我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陆守明;;农村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唐炎;郭礼;禹文;;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纯;明年高中力争实行新课程改革[N];安徽日报;2004年

2 徐志纯;新课程改革以农村为重[N];安徽日报;2004年

3 教育部副部长 袁贵仁;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记者 李芳;我省明秋实施普高新课程改革[N];云南政协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温淑敏 通讯员 黎力;“求思文化”助新课程改革扬帆远航[N];天津教育报;2009年

6 宋维萌 吴颍惠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业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史学贵 贵州省毕节实验区教育局局长 单秀梅 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老师;新课程改革 让教育走近实践[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市教育局供稿;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考察报告[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8 吴秉健;我市小学新课程改革成效凸显[N];韶关日报;2009年

9 杨杰 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以建设性思维推进新课程改革[N];安阳日报;2009年

10 毕节市八寨中学 陈堡;浅议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N];毕节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2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4 万伟;亦续亦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磊;“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吕润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青松;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 雷芳;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蔡建忠;新课标下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玲;新课程改革下我国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映鹏;新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军;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范永红;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反思性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阮茜;中小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的教师评价问题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郭媛;高中新课程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柏格理先前教育中课程经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9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449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d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