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
本文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差距比较大。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在当前既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农民既可以进城,又可以返乡,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良性机制,从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赢得更大的回旋余地。 从当前的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使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大困难,劳动力素质作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更需要得到重视和发展,因此,对于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显得更加迫切,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更为必要。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及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根本原因的结论,并通过运用斯加斯塔德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相关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证明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动力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模型中分析了劳动力素质高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转移成本,转移工作期限以及劳动者对转移收入的心理贴现率四个方面的影响,接着以劳动者学历的高低代表劳动力素质高低通过案例实证分析再次证明了模型分析结论的正确性,接着分析了农村成人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的特殊作用,包括对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身心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等各方面的提高。然后提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具体要求,最后针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满足劳动力转移对成人教育的要求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本文,希望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而有理论现实意义的帮助。 本文通过建立斯加斯塔德模型,并对已有的模型根据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进行改良,接着将劳动力素质这一因素加入模型中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实际调查走访获得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从学历对劳动力转移的劳动转移率、总收入、人均纯收入、工作期限四个方面,运用数据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劳动力素质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的存在,其模型的设置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创新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模型 成人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20;F32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21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11-17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1-13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3-17
- 1.3 研究意义17-19
- 1.3.2 理论意义18
- 1.3.3 实践意义18-19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19-21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19-20
- 1.4.2 研究方法20
-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20-21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21-31
- 2.1 相关概念21-26
-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21
- 2.1.2 成人教育21-26
- 2.2 相关理论26-31
- 2.2.1 人力资本迁移理论26-28
- 2.2.2 迁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28-29
- 2.2.3 筛选假设理论29-30
- 2.2.4 素质模型理论30-31
- 第3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31-45
- 3.1 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31
-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现状31-40
- 3.2.1 转移规模和速度逐渐扩大31-33
- 3.2.2 流动的空间分布不均,,产业分布层次较低33-36
- 3.2.3 职业的稳定性及收入低36-38
- 3.2.4 社会阶层及地位低下38-39
- 3.2.5 转移方式低级化39-40
- 3.3 原因分析——劳动力素质低下40-43
- 3.3.1 素质低下导致转移压力大40-41
- 3.3.2 素质低导致转移结果不稳定41-42
- 3.3.3 素质低导致转移层次低下42-43
- 3.3.4 素质低导致组织方式低级化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农村成人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45-62
- 4.1 农村成人教育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45-51
- 4.1.1 模型的介绍45-46
- 4.1.2 模型的调整46
- 4.1.3 模型的变量和参数的介绍46-48
- 4.1.4 将劳动力素质因素引入模型,分析素质因素对模型各变量的影响48-51
- 4.2 成人教育从文化素质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的分析——以高坪镇为例51-58
- 4.2.1 科学文化素质与劳动力转移的作用理论分析51-52
- 4.2.2 数据统计的来源及分析52-54
- 4.2.3 转移率与学历的相关关系54-55
- 4.2.4 总收入与学历的相关关系55-56
- 4.2.5 纯收入与学历的相关关系56-57
- 4.2.6 工作期限与学历的相关关系57-58
- 4.3 农村成人教育从其他素质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58-61
- 4.3.1 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方面58-59
- 4.3.2 劳动力身心素质方面59-60
- 4.3.3 劳动力道德法律素质方面60-61
- 4.4 本章小结61-62
- 第5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对于成人教育的要求62-67
- 5.1 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62
- 5.2 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分布现状要求中西部成人教育协调发展62-63
- 5.3 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状况需要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63-64
- 5.4 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及层次分布要求革新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64-65
- 5.5 需要政府间需要加强协作,建立好沟通机制65
- 5.6 本章小结65-67
- 第6章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67-73
- 6.1 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67-68
- 6.1.1 经费投入不足67
- 6.1.2 师资力量薄弱67
- 6.1.3 教学内容不实用67-68
- 6.1.4 教学地点仍以课堂为主68
- 6.1.5 劳务输入地政府推卸责任68
- 6.2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68-73
- 6.2.1 建立多元化的成人教育投入机制68-70
- 6.2.2 创新农村成人教育教师教育模式,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70-71
- 6.2.3 加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适用性71-72
- 6.2.4 大力发展电视教学,实现分布式学习72
- 6.2.5 建立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护照”制度,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政府的协作72-73
- 结束语73-74
- 参考文献74-77
- 致谢77-7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2 魏毅,许祥云;论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8期
3 李建民;张士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吴宗法,施国庆;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移民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贾小玫,刘霞;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5年09期
6 衡代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06期
7 张建民;杨子敬;;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一个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10期
8 盖尔·约翰逊;中国农业调整:问题和前景[J];经济学家;1999年06期
9 蒋伏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内涵的讨论与路径的选择——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8年03期
10 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锋辉;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素质现状及提高对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474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