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北京地区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初期北京地区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
【摘要】: 家庭文化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由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的,带有各自特色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准,并与一定的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各类因素总和。家庭文化具有动态特征,社会条件的变迁,会导致家庭文化的变迁。新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直接促使了大家庭的分崩瓦解,个人拥有家庭财产所有权变得普遍。本文通过观察新中国初期(1949—1966)北京地区家庭文化外在特征的变化,探索其背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条件对家庭文化的影响。 上卷阐述了北京地区家庭关系的变化。1949年至1966年,北京地区人民的家庭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城乡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初期北京地区号召家庭妇女投身到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中去,认为妇女只有参加社会生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才能改变她们在家庭中的低下地位。从横向关系来说,夫妻关系由不平等趋向平等。从纵向关系来说,最难相处的婆媳关系,由冷酷趋向和睦。下卷阐述了北京地区家庭教育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对出生和成长在新社会中的孩子们,家庭教育是个新问题。家庭教育,由开始重视日常行为教育,逐渐转变为无产阶级教育。这些孩子,正是以后“文革”中“红卫兵”的主力
【关键词】:北京 家庭文化 家庭关系 家庭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78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0
- 一 概念界定7
- 二 选题意义7-8
- 三 研究现状8-9
- 四 资料介绍9
- 五 研究方法9-10
- 上卷 家庭关系研究10-35
- 一 夫妻关系10-25
- (一) 旧夫妻关系仍然存在10-12
- (二) 对新型夫妻关系的宣传12-16
- (三) 新型夫妻关系的初步建立16-25
- 二 婆媳关系25-35
- (一) 冷酷的旧婆媳关系25-29
- (二) 对新婆媳关系的宣传29-30
- (三) 新婆媳关系的初步建立30-35
- 下卷 家庭教育研究35-63
- 一 日益重视的品行教育35-45
- (一) 品行教育的必要性35-39
- (二) 正确的品行教育39-45
- 二 逐渐加强的阶级教育45-63
- (一) 无产阶级教育深入家庭46-57
- (二) 家庭教育要不要坚持革命原则的争论57-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樾;周永隆;;爱议国事的北京人[J];北京纪事;2011年09期
2 王炳琴;;浅谈《北京人》的艺术成就[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3 常小虎;;三个北京人[J];北京纪事;2011年08期
4 王干;;北京的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4期
5 杨宝民;程砚秋母亲设宴[J];基础教育;2004年12期
6 杨朝晖;;走入“四方城”——从老舍小说看北京城、北京人与老舍先生三者关系[J];西昌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崔岱远;;新年头一口儿[J];发现;2010年02期
8 朱天纯;;北京人的宠物情缘[J];北京纪事;2011年09期
9 方澍晨;;一言难尽的“外地人”[J];工会博览(下旬刊);2011年07期
10 本刊编辑部;蓝蓝夜;罗彩;;我们为什么要治家——“读懂家庭”系列[J];家庭之友(爱侣);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前飞;;人的素质是影响家庭文化的主要因素[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2 付润芝;;构建学习型家庭打造家庭文化标志[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姚尚锋;;浅议孩子的语文素养与家庭教育的关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林永茂;林琳;;建立家庭档案 构建和谐社会[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8年
5 包红梅;;宜居北京人文舒适度评价与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向燕生;;略论北京人素质的历史背景[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7 王纪仪;;北京人收藏活动的社会意义[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8 朱效梅;;从家庭伦理剧看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嬗变[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玲;;从北京历史上几次重大转折看北京人的应变能力[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10 廖松涛;;北京人才市场发展战略初探[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树文;用家庭文化熏陶孩子[N];陕西科技报;2003年
2 本报通讯员 徐步江;春在千门万户中[N];南通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任正英;第四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落下帷幕[N];中国妇女报;2008年
4 记者 李菲;第四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在京结束[N];人民日报;2008年
5 刘海涛 曾令洪;赣县开展新家庭文化书屋建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6 付建根;高安市大力实施新家庭文化书屋建设工程[N];宜春日报;2009年
7 特约记者 丰华 通讯员 李士虎 记者 王广涛;江西全面推进新家庭文化书屋建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8 毛耀华 朱能东;余干建成“新家庭文化书屋”93个[N];上饶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蔡双喜;第五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在南通开幕[N];中国妇女报;2010年
10 李满媛;资源:“新家庭文化屋”异彩纷呈[N];广西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亚非;北京人群中HLA-A2亚型的分布及A2亚型对基于P53蛋白的合成肽疫苗体外诱导CTL反应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2 李飞;电视的文化生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李杰;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何宇宏;曹禺戏剧文体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许恒兵;理解“历史规律”[D];南开大学;2009年
8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矛矛;新中国体育广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10 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锋;新中国初期北京地区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余华林;中国现代家庭文化嬗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裕民;家庭文化及其德育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静;新中国家庭文化变迁(1949-196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明霞;老舍对于家庭文化的展现与批判[D];郑州大学;2007年
6 李爽;曹禺剧作《北京人》中的“反传统”与“传统”[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娟;伊斯兰家庭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一淳;人伦礼法与社会理性的碰撞[D];吉林大学;2008年
9 黎丽;家庭文化因素与英语作为外语学习者动机的相关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何云峰;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3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643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