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解放军青年男排备战十二届全运会接发球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0-12 03:06

  本文关键词:解放军青年男排备战十二届全运会接发球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一传 习惯 移动 到位率


【摘要】:随着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和规则的不断修改,排球比赛的攻防对抗日趋激烈。比赛双方争夺的焦点仍在网上,但决定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一传和防守能力上,有了稳定的接发球,就能保证稳定的一次攻水平,才能使场上的运动员时刻保持着稳定的心态,一个接发球水平不高的队伍,他的心理水平往往不会太稳定,这在青年队的比赛中体现的尤其明显。目前,队伍的大型化和战术的快速多变使人们更加关注攻防战术的研究和创新,而对一传运动员的专门培养和技术创新则重视不够。一传是排球比赛中组织进攻战术的基础,是实现教练员的战术意图和实施有效进攻的坚实后盾,其技术的发挥与稳定,决定着全队进攻战术的质量。因此,探讨一传运动员如何稳定快速提高,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多年以来有关一传训练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一传训练及效果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因而,对本课题进行全面地、系统的研究,探究其深层次问题,对我队实现2013年全运会目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本人在本课题的选题和论证阶段,提前走访了一些专家、教授和老教练,他们对此研究都给与支持和肯定,认为对于青年男排一传训练效果方面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人通过对八一青年男排全运会前一年备战期间各个比赛的一传效果进行统计,比赛间隔期间对新的一传训练方法的实施,以各比赛的接发球效果对训练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认为新的接发球训练方法与传统接发球训练方法相结合对接发球技术的进步是有效的.通过一年多新接发球训练方法的实践和检验,新的训练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接发球水平普遍提高,并养成良好的接发球习惯,只要保持不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积累,一定会有更好的提高,通过四个阶段面对相同对手的一传到位率进行比较,证明新的一传训练方法与传统一传训练方法的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各训练阶段检验比赛中得到证实.本人希望能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我国青年男排取得好的成绩,为国家男排培养更多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男排一传水平的全面提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一传 习惯 移动 到位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前言9-10
  • 1.1 选题依据9-10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
  • 2 文献综述10-17
  • 2.1 国内技术训练理论10-17
  • 2.1.1 现状方面11-12
  • 2.1.2 基本技术方面12-15
  • 2.1.3 对技战术影响方面15-16
  • 2.1.4 心理、生理、情绪方面16-17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17-21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21
  • 3.2.1 文献资料法17
  • 3.2.2 技术统计法17-18
  • 3.2.3 专家访谈法18
  • 3.2.4 数理统计法18-19
  • 3.2.5 实验法19-21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21-39
  • 4.1 队伍接发球技术水平的现实状态21-24
  • 4.1.1 比赛中接发球技术运用效果的对比分析21-22
  • 4.1.2 接发球技术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22-23
  • 4.1.3 接发球技术训练方法存在的不足23
  • 4.1.4 影响队员接发球技术进步的因素23-24
  • 4.2 接发球技术训练方法的创新24-28
  • 4.2.1 训练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的24-25
  • 4.2.2 训练方法创新的内容与特点25-27
  • 4.2.3 新训练方法的组织与实施办法27
  • 4.2.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27-28
  • 4.3 新训练方法的训练实践与效果评价28-39
  • 4.3.1 训练周期的划分,分四个阶段28
  • 4.3.2 各周期接发球技术训练的组成结构与训练安排28-31
  • 4.3.3 各周期接发球技术训练效果的评价31-37
  • 4.3.4 实验前后训练效果分析37-39
  • 5 结论与建议39-41
  • 5.1 结论39-40
  • 5.2 建议40-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3
  • 附录43-44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平,马利亚;中长跑经典训练方法面面观[J];田径;2004年05期

2 赵子立;;学生大课间走步、做操及跑操的训练方法[J];才智;2010年24期

3 董梦婕;;浅析篮球运动员防守意识的培养及训练方法[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4 李争晖;;提高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53期

5 徐梦林;;对青少年跳远训练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1年09期

6 韩宇;齐玉松;;浅谈对中学排球队的训练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3期

7 翟佩珏;;How to Train English Speaking[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年11期

8 林仁布,马凯旋;基本技术的训练方法[J];乒乓世界;2003年03期

9 沈贵庆!712100,柴春胜!712100;提高足球射门成功率的训练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06期

10 吴新能;巧用训练方法鐛激发学习兴趣[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丹;蔡有志;;论教练员训练方法观念的偏差[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李少丹;;对专项训练方法的哲学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王宇;胡苗;金季春;;加温柔韧训练对静态关节运动幅度的影响[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胡亚川;李灿;李建臣;;弹力带训练方法结合田径专项技术训练的应用与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3年

5 王建军;徐新利;;篮球场上多种用途的进攻训练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4年

6 何淑梅;;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训练方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7 钱春芳;;新课标下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训练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8 李晓慧;谢慧松;王法祥;;中国高水平女子投掷选手多年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二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钱春芳;;新课标下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训练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范鹏;廉西娟;姚明霞;;儿童时期速度训练方法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华 特约记者 向辉;两种科学训练方法调动练兵热情[N];解放军报;2009年

2 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李海峰;提高短跑起跑能力的几种训练方法[N];中国体育报;2010年

3 于福建 李刚;大练兵活动中的训练方法和效果问题[N];齐齐哈尔日报;2006年

4 刘成浩 徐正威;一次演练考核穿插10余项训练课目[N];解放军报;2011年

5 空军司令部军训部;向先进的训练方法要质量[N];解放军报;2002年

6 任晋军;投掷训练需得法[N];发展导报;2001年

7 杜文杰;和谐,是保障,是基础[N];中国体育报;2006年

8 记者 莫水土 通讯员 韦州;桂林国保支队开展快乐练兵[N];人民公安报;2004年

9 宋中富 王强;武警8631部队战斗力出自科学训练[N];人民公安报;2000年

10 安徽体操击剑管理中心 夏铁 卢苇 整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机制研究[N];中国体育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浩;内蒙古中长跑队训练方法的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武晓江;解放军青年男排备战十二届全运会接发球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孟婷;舞蹈啦啦队转体类难度训练方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班;影响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篮球考生训练的相关因素和训练方法[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梁波;多维训练方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6 杨洪亮;北京市高中男子篮球传统校训练安排和训练方法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7 关毅;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对技巧啦啦队运动员核心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强;从“有意注意”到“语言自动化”-学生译员英汉视译训练方法实验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霞;国内外优秀400米栏运动员的技术分析及训练方法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10 张惠;抑郁个体对负性材料的有意遗忘研究:不同训练方法和不同感觉通道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16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16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f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