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从茶道到武术
本文关键词:修心:从茶道到武术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的文化理念下,传统思想渐渐从其神秘的原始形态中分化出无数的文化载体。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日益融合的角度来说,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其形上思想的致用方式,修心的理念和固有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呈现在人们眼前。毋庸置疑,修心,即是人们延续传统思想并展开理性回归的修为方式。当然,文化载体的修心之道,必然会受到现代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剑走偏锋”的转变。然而,即使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其本质所表露出的对人之身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并没有改变。本文从修心的视角来看茶道与武术,将两种文化载体的修心之道按其方向或性质厘定为:修静心、修敬心、修净心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探讨茶道与武术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同之处与“思想律”的共通之处,由此阐释二者如何使人获得“静心、敬心、净心”的内心状态。并以此为依据,阐释二者对人的内心修为的真实含义。从“静心之修”的角度看,人们通过对文化载体循环往复的运作过程中,逐渐体验、感悟到身心状态的平稳与安静,由此淡化至消除客观事、物对人们内心的躁动影响,以达到完全寂静或虚静状态下的“静谧之心”。茶艺行为,是茶道“静心之修”的核心践行方式,与武术外在表现出的身正训练不同,茶艺行为重在对整体器物之“形”的训练,而武术以单个动作、桩法、套路等修正己身的方式进行训练。然而,两种文化载体却都有着对主体之“我”的入静的内向训练作用,由此发现,无论是茶道或武术中循环往复的技、艺、术,其规矩之整合的目的,均是为了达到“静谧”的最终状态。从“敬心之修”的角度看,“敬畏之心”的存在,与人们对万物之理的认知程度息息相关。从认知到践行,“敬心”长存于人的内心之中,是本来即有、无法泯灭的人的“良知”。从外在表现看,“修敬心”成为了人们渴望获得真、善、美,害怕丧失真、善、美的态度,即“致良知”。茶道因其独特的理性价值与感性表达,成为人们“寄情其中”而“彰显特性”的修敬心载体。与武术不同,人们在运作茶道时,往往从自我审美意境的提升中,获得对“本心”(即天理,下同)的认知;武术自有一套完善的德性培养方法,所以人们在运作武术时,往往通过体悟自我之身,而做到对“本心”的遵循,来完善自我行为和思想上符合万物自然的修为态度。当然,无论是知理或守理,都是对“本心”的敬畏之修。从“净心之修”的角度看,文化载体作为相对于“我”而言的客体的存在,自然无法替代“我”而成为主体。所以,茶道与武术修净心的作用,只是使自我对“本心”的认知更加清晰、透彻。二者在方法上虽然不同,意思却非常相像,茶道旨在去除妄念、武术旨在去除杂虑(即杂念),由此找到对自我意念的专一。而专一的目的,亦不仅仅是对“我”的认识,而是欲脱离“我”而对“无我”的内心状态的修为。正所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消失在人们面前。诚如中国人骨子里带有的实用主义,将会于具体的文化载体运作过程中,自然的排除不适用于国人的一些文化渗透。究其根源来看,正是国人将文化载体“被带有”的内涵思想致用于自我修心的实质用途中,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找寻其对人之生命意义书写色彩的价值作用。传统思维映照下的修心方式方法与日俱增,人们渐渐开始关注诸如武术、茶道、丹道、琴道、棋道、书道、画道、酒道、等等。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存在因果关系,在传统思维中,文化载体的出现即是“果”,那么其源泉正是人们对蕴含世间一切事、物之理的“道”的不断认知过程,即“因”。本研究的主旨,是由“因”而找“果”,以“果”而映照于“因”。当然,因为真理所具有的普遍性,使传统文化之内容的真理中,隐含着更多的修心方式和方法,笔者因为学术能力的限制只能“望洋兴叹”。这将成为更多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载体的学者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才能“水落石出”,并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修心价值。
【关键词】:茶道 武术 静心 敬心 净心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25
- 一、问题的提出11-13
- 二、研究方法13
- (一)文献法13
- (二) 逻辑法13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一) 研究目的13
- (二) 研究意义13-14
- 四、相关概念的厘定14-17
- (一) 修心与承道载体14-16
- (二) 静心、敬心、净心16-17
- 五、相关研究综述17-25
- (一) 茶学角度的相关研究17-20
- (二) 武学角度的相关研究20-22
- (三) 哲学、宗教学角度的相关研究22-24
- (四) 存在的不足24-25
- 第一章 修静心:从茶道到武术25-41
- 一、修静心的含义25-28
- 二、茶道之修静心:形正而入静28-34
- 三、武术之修静心:身正而入静34-41
- 第二章 修敬心:从茶道到武术41-53
- 一、修敬心的含义41-44
- 二、茶道之修敬心:知理而至敬44-48
- 三、武术之修敬心:守理而至敬48-53
- 第三章 修净心:从茶道到武术53-65
- 一、修净心的含义53-55
- 二、茶道之修净心:去妄而清净55-59
- 三、武术之修净心:除虑而清净59-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1
- 后记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勇;浅谈武术中的气[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乔凤杰;传统武术的道与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佟岩,周滨;谈武术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林家铭;;武术对传统戏曲、舞蹈艺术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5期
5 薛辉;;论中华传统武术的对立与统一[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8期
6 刘惠英;;从中泰争霸赛谈武术技击的继承与发展[J];体育世界;2006年12期
7 刘超;钱强;单敏;;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改造与创新[J];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03期
8 武建伟;刘伟;;传统之于现代——谈传统武术为何身陷囹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年08期
9 王丽娜;;从文化学角度探析武术与京剧之关系[J];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06期
10 陈光玖;;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武术价值[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映海;;需求视角下武术与社会价值立锥两维互动模式的构建[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王美娟;牛爱军;;武术与京剧的艺术性[A];第十八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戴国斌;;武术的身体:一项身体社会学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王林;;文化版图视野下的武术全球化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陈保磊;“武术拳操”为何受大学生青睐[N];中国体育报;2012年
2 徐莉;武术与酒文化的不解之缘[N];中国体育报;2003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高远;山西武术发展之殇[N];科学导报;2013年
4 主笔 本报记者 朱才威;中国武术是不是天下第一?[N];辽宁日报;2010年
5 记者 梁韶辉 耿辉;阚文聪:剑似舞凤 枪如游龙[N];河北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卓越;找回传统精髓 迎接未来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少雄;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勇;咏春拳典型动作生物力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秀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技击类课程构建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2 何红亮;文学武术初探[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3 闫焕宝;武术电影对促进人们认知武术概念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陈浒;传统武术传承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丁锟;道家文化对中华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6 黄亚歌;武术学练过程中的“体悟”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魏孟飞;论传统武术修为中的体悟思维[D];河南大学;2015年
8 赵严;修心:从茶道到武术[D];河南大学;2015年
9 李W,
本文编号:1040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4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