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7 08:36

  本文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运动训练学 研究热点 可视化 共词分析 战略坐标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摘要】:1983年由过家兴教授牵头编写完我国第1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该专著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本文试图以1983年后体育类核心期刊为研究样本,以文献关键词为研究载体,运用多元统统计分析、战略坐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并利用可视化绘图软件SPSS21.0、Netdraw、Origin8.0对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1)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与骨骼肌运动、有氧运动对大鼠心肌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高原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研究、训练年限训练负荷与运动损伤关系研究及力量训练与心理训练研究、身体素质训练与运动技能教学关系研究、运动强度与耐力训练影响因素研究、高校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青少年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与运动能力研究、运动员运动项目与竞技能力及教练员一元训练理论体能训练特征研究、运动训练学与运动训练实践及竞技状态研究、运动生物监控研究、体育事业与学校体育及运动技术水平的科学研究等13个方面。(2)目前,学者最为关注的是运动训练学与运动训练实践及竞技状态研究。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处于运动训练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位置;运动生物监控研究是未来运动训练学研究领域的增长点;我国高校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和身体素质训练与运动技能教学关系研究有望成为下一个阶段研究的焦点;动物实验与骨骼肌运动方面的研究充分且相对孤立;运动员运动项目与竞技能力及教练员一元训练理论体能训练特征研究将是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研究的切入点。(3)战略坐标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能较好地展示出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研究热点的微观与宏观结构,便于学者们直观的解读运动训练学领域研究热点的全貌,集中有限的力量在重点方向上加以突破。不同时期学者关注的焦点应该有所不同。基于此逻辑,将两种分析方法有效结合运用于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发展的全面把握。(4)北京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数目最多,这对于我国体育事业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我国竞技体育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一定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我国的举国体制。但是青少年优秀运动员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驻足不前,不得不令我们深入思考,迫使我们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和发展机制。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取决于竞技体育体制的社会定位及发展环境。青少年优秀运动员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是我们将来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热点。(5)在我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运动训练学理论已有显著加强,项群训练理论体系进一步的完善,构成了三层训练体系。但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都是以国外先进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作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因此很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我们要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实践进行训练,予以发现规律并加强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6)一元训练理论是我国体育学者建立的一个独创性训练理论,为我国的训练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寻求进一步丰富我们的体育训练理论。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 研究热点 可视化 共词分析 战略坐标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353.1;G808.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理论及现实意义11-12
  • 1.3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12-13
  • 2 文献综述13-19
  • 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13-14
  •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4-17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17-19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及数据来源19-23
  • 3.1 研究对象19
  • 3.2 研究方法19-22
  • 3.2.1 文献资料法19-20
  •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20
  • 3.2.3 战略坐标分析法20-21
  • 3.2.4 社会网络分析法21-22
  • 3.2.5 共词分析法22
  • 3.3 数据来源22-23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3-37
  • 4.1 高频关键词及其矩阵生成23-24
  • 4.2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24-29
  • 4.3 战略坐标分析29-32
  • 4.4 社会网络分析32-34
  • 4.5 综合视角下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指示图谱34-37
  • 5 结论与展望37-39
  • 5.1 结论37-38
  • 5.2 展望38-39
  • 附录39-40
  • 参考文献40-4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2-43
  • 致谢43-45
  • 个人简历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文,朱咏贤;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4年05期

2 维洞;;《运动训练学基础》一书出版[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肖涛;甄洁;林克明;张振东;;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及学科建设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11期

4 杨立荣;;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进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年10期

5 李波;马兰军;;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李岩;李国岩;姜勇;;基于“运动训练学”教学的课程改革新思路[J];体育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7 傅晓;;从思维法则角度看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重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8 蒋国勤;;最新高教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主要内容变化的评述[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年07期

9 蒋国勤;;最新高教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变化的几点质疑——与人体版《运动训练学》对比[J];运动;2011年07期

10 吴德州;;四个不同版本《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晓辉;;系统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范式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2 宋娜梅;;中国近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田晓玉;李梅;李凤华;;改革运动训练学教学模式 提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吴贻刚;;论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框架、问题及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李端英;;中国运动训练学系统化发展阶段理论范式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7 石磊;葛新发;;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内容框架的重构[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张春美;;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及趋势[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寿在勇;;中国近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A];第二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3年

10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端英;中国运动训练学的范式及其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2 张宗银;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D];吉林体育学院;2016年

3 代中善;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审思[D];湖南大学;2007年

4 居祥伟;近10年北美运动训练学研究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5 霍本p,

本文编号:1047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47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4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