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的技战术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19:56
本文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的技战术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以乒乓球大满贯得主李晓霞的技战术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统计法,对李晓霞近三年来(2011—2013)共11场比赛的视频进行统计分析;对前五板和相持段最后一板的得、失分进行详细的统计,对其技战术使用进行统计分析;又依据对手打法类型的不同,统计其前五板和相持阶段最后一板得、失分情况,并对三段的技战术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李晓霞在三年中的三段得分率和使用率变化不明显,相对优势在接抢段和相持段,劣势在发抢段。与不同类型打法运动员对战时,与横拍选手对战时取胜的机率大。(2)李晓霞发球的落点是以近网短球为主,半出台球为辅,落点多在中路,以正反手的斜线为主。李晓霞发球后的直接得分远远大于直接失分。(3)李晓霞第三板技术占有较大优势,以进攻技术为主,控制技术次之。与不同类型选手对战时,第三板技术皆占优势,与横拍选手对战时优势最明显。(4)李晓霞第五板技术得分能力较高,以进攻技术为主,但是其反手进攻技术不占优势。与不同类型选手对战时,相差不大。(5)李晓霞在第二板技术优势较为明显,主要是以进攻技术为主,控制为辅。与不同类型打法运动员对战时的区别不大,均占优势。(6)李晓霞第四板技术整体上不占优势,主要是以进攻技术为主,防守和控制技术为辅。与不同类型打法运动员对战时,与削球运动员对战,处于劣势状态。(7)李晓霞相持阶段主要是以正反手进攻为主,防守技术为辅。与不同打法运动员对战时,与削球选手对战时略占优势。(8)发抢段的战术,以发球控制对方,为自己发球后的抢攻创造机会。接抢段的战术为接发球时保证不失误的情况下上手,主动进入第四板的抢攻。相持阶段的战术,在保证不丢球的的情况下,主动相持,并积极主动进攻为主,防守为辅。
【关键词】:李晓霞 技术 战术 乒乓球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1
- 1.1 选题依据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2 文献综述11-18
- 2.1 技术和战术的概念、联系11-13
- 2.1.1 关于技术的概念11-12
- 2.1.2 关于战术的概念12-13
- 2.2 关于乒乓球技战术的研究13-14
- 2.3 乒乓球统计、量化的研究方法14-15
- 2.4 有关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技战术的研究15-18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18-21
- 3.1 研究对象18
- 3.2 研究方法18-21
- 3.2.1 文献资料法18
- 3.2.2 录像观察法18-20
- 3.2.3 数理统计法20
- 3.2.4 逻辑分析法20-21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1-47
- 4.1 李晓霞三年中三段实力评估情况21-25
- 4.1.1 三年中比赛的纵向情况21-23
- 4.1.2 三年中胜负场的比赛情况23-24
- 4.1.3 与不同打法类型比赛的情况24-25
- 4.2 李晓霞发球情况分析25-29
- 4.2.1 李晓霞三年中发球落点的分析25-26
- 4.2.2 李晓霞三年中发球路线的分析26-27
- 4.2.3 李晓霞三年中发球路线的分析27-29
- 4.2.3.1 李晓霞与不同类型选手对战时发球落点的分析28
- 4.2.3.2 李晓霞与不同类型选手对战时发球路线的分析28-29
- 4.3 李晓霞第三板技术的使用情况29-33
- 4.3.1 李晓霞三年中第三板技术的使用情况29-31
- 4.3.2 李晓霞与不同类型打法运动员对战时第三板技术情况31-33
- 4.4 李晓霞第五板技术的使用情况33-36
- 4.4.1 李晓霞三年中第五板技术的使用情况33-34
- 4.4.2 李晓霞与不同类型打法运动员对战时第五板的情况34-36
- 4.5 李晓霞发抢段的战术分析36
- 4.6 李晓霞第二板技术的使用情况36-39
- 4.6.1 李晓霞三年中第二板技术的使用情况36-38
- 4.6.2 李晓霞与不同类型打法运动员对战时第二板的情况38-39
- 4.7 李晓霞第四板技术的使用情况39-42
- 4.7.1 李晓霞三年中第四板技术的使用情况40-41
- 4.7.2 李晓霞与不同类型打法运动员对战时第四板的情况41-42
- 4.8 李晓霞接抢段的战术分析42-43
- 4.9 李晓霞相持阶段技术的使用情况43-46
- 4.9.1 李晓霞三年中最后一板技术的使用情况43-44
- 4.9.2 李晓霞与不同类型打法运动员对战时最后一板的情况44-46
- 4.10 李晓霞相持阶段的战术分析46-47
- 5 结论与建议47-49
- 5.1 结论47
- 5.2 建议47-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5
- 致谢55-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6-58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建军;运动技术发展:视角、理论基础及其论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2 李宇星;;48届世乒赛男子优秀运动员技术特征及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陶冶;董扬;;11分制比赛的技战术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樊蕾;;对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的技战术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09期
5 李佳;单涛;;对乒乓球直板横打几项新技术的探索[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6 李宇星;;关于大球对高水平男子横拍弧圈类打法运动员技术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6年03期
7 张红玲;;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乒乓球女队后备人才的技战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章司路;;26届乒乓球世界杯波尔与王励勤主要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喜惠;中国乒乓球男团2012年伦敦奥运会热点主力队员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2 邓弦;世界优秀男子横板进攻型运动员技战术特点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069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69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