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足底压力与步态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足底压力与步态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无运动损伤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态特征,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运动损伤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态特征,有损伤组和无损伤组的对比分析,运动员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对运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为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东北师范大学10-13级运动训练专业运动年限超过5年的18岁以上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共计30人。对照组选择18岁以上在校非体育学院学生17人。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步态,用Footscan7 USB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分析足底压力,分别按是否是运动员和运动员是否有损伤进行分组。结果:1.篮球专项运动员与普通人在步态特征上有较大差异,步幅长和步速大于普通人,支撑相百分比和踝关节矢状面的运动范围小于普通人。2.无损伤篮球专项运动员与普通人在步态特征上差异明显,周期时间、步幅长、步速、步幅长/身高、步速/身高大于普通人,支撑相百分比小于普通人。3.损伤组运动员与无损伤组步态特征基本相同,支撑相百分比有所减少。4.篮球专项运动足底压力分布与普通人相比有较大差异,在跖骨处的峰值压力分布较为平均,在第2、第4、第5以及内侧足跟的压力数值上与普同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5.无损伤篮球专项运动员的足底压力分部特征是以第2跖骨最大,其次是足跟部,且内侧大于外测,然后是第1跖骨、大脚趾、第3跖骨和足中部,第4跖骨、第5跖骨、脚趾2-5依次递减。与普通人相比足底压力分布基本相同,在数值上第1跖骨、第3跖骨、足中部和足跟内侧存在明显差异,且总压力有所减小。6.损伤组篮球专项运动员与无损伤组篮球专项运动员相比足底压力分布规律有明显差异,第3跖骨和第2-5脚趾区域存在明显差异,第1跖骨和第2跖骨压力减小,第4跖骨和第5跖骨压力增大,足底压力峰值最高点出现在第4跖骨,与无损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从总体来看,损伤组足内侧足底压力峰值减小,外测峰值增大,重心轨迹外移。7.篮球专项运动员的支撑前期在整个支撑期所占比与普通人相比明显减小,第2-5跖骨着地开始时间存在明显差异。8.篮球专项运动员足底各区域的离地时间和冲量百分比与普通人基本相同。结论:综上所述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是运动损伤的高发人群,且损伤发生率有运动年限高度相关。篮球专项运动员与普通人在步态特征上有较大差异,且在篮球专项运动员中损伤运动员与无损伤运动员步态特征基本相同。从足底压力分布来看篮球专项运动员与普通人有较大差异,同时损伤篮球运动员与无损伤运动之前也存在差异。与普通人相比篮球专项运动员支撑前期占比明显减少,损伤与无损伤运动员之间差异较小。外八字与运动损伤存在较大相关性,故在运动员选材方面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关键词】:步态 足底压力 损伤 篮球专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6;G8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6
- 1.1 研究背景9
- 1.2 相关概念界定9-10
- 1.2.1 时间参数9
- 1.2.2 空间参数9-10
- 1.2.3 足底压力分区10
-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10-15
- 1.3.1 人体足部的生物力学10-11
- 1.3.2 人体足底压力研究现状11-12
- 1.3.3 临床足底压力应用现状12-13
- 1.3.4 运动对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的研究现状13-15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1.4.1 研究目标15
- 1.4.2 研究意义15-16
- 2 研究方法16-19
- 2.1 研究对象16
- 2.2 研究方法16-19
- 2.2.1 文献研究法16
- 2.2.2 实验法16-17
- 2.2.2.1 实验设备16-17
- 2.2.2.2 实验要求17
- 2.2.2.3 实验步骤17
- 2.2.3 数理统计分析法17-18
- 2.2.4 运动学研究方法18
- 2.2.5 动力学研究方法18-19
- 3.实验结果与分析19-32
- 3.1 实验结果19-28
- 3.1.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19-20
- 3.1.2 专项运动员步态分析20-22
- 3.1.2.1 实验组步态特征20-21
- 3.1.2.2 损伤组与无损伤组步态对比21-22
- 3.1.3 专项运动员足底压力分析22-24
- 3.1.3.1 专项运动员足底压力特征22
- 3.1.3.2 对照组与无损伤组的足底压力比较22-23
- 3.1.3.3 损伤组与无损伤组的足底压力比较23-24
- 3.1.4 专项运动员步行足底各区域着地开始时间分析24-26
- 3.1.4.1 专项运动员步行足底各区域着地开始时间特征24-25
- 3.1.4.2 实验组与无损伤组足底各区域着地开始时间对比25
- 3.1.4.3 无损伤组与损伤组足底各区域着地开始时间对比25-26
- 3.1.5 专项运动员步行足底各区域离地时间分析26-27
- 3.1.5.1 专项运动员步行足底各区域离地时间特征26
- 3.1.5.2 实验组与无损伤组足底各区域离地时间对比26
- 3.1.5.3 损伤组与无损伤组足底各区域离地时间对比26-27
- 3.1.6 专项运动员步行足底各区域冲量分析27-28
- 3.1.6.1 专项运动员步行足底各区域冲量特征27
- 3.1.6.2 对照组与无损伤组足底各区域冲量对比27-28
- 3.1.6.3 损伤组与无损伤组足底各区域冲量对比28
- 3.2 实验结果讨论28-32
- 3.2.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28-29
- 3.2.1.1 损伤发生率28
- 3.2.1.2 影响运动损伤发生率的因素28-29
- 3.2.2 专项运动员步态分析29-30
- 3.2.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步态对比分析29
- 3.2.2.2 无损伤组与对照组步态对比分析29
- 3.2.2.3 无损伤组与损伤组步态对比分析29-30
- 3.2.3 专项运动员足底压力分析30
- 3.2.3.1 对照组与实验组足底压力对比分析30
- 3.2.3.2 对照组与无损伤组足底压力对比分析30
- 3.2.3.3 损伤组与无损伤组足底压力对比分析30
- 3.2.4 专项运动员足底各区域着地开始时间、离地时间、冲量百分比分析30-32
- 3.2.4.1 专项运动员足底各区域着地开始时间30-31
- 3.2.4.2 专项运动员足底各区域离地时间31
- 3.2.4.3 专项运动员足底各区域冲量百分比31-32
- 4.结论与建议32-33
- 4.1 结论32
- 4.2 建议32-33
- 参考文献33-36
- 致谢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劲松;王令军;王婷;张立勋;;不同步速下人体步态规律的测量与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09期
2 韩亚丽;王兴松;;人体行走下肢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5期
3 苍海;李翰君;高维纬;;排球运动员步态支撑期的足底压力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齐春燕;王来东;李成梁;;篮球运动员跳投肌电及足底压力的同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张庆来;孟站领;;正常青年人左右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期
6 周军杰;俞光荣;曹成福;陈贤奇;庞金辉;石继祥;;足踝部反复损伤青少年足球运动员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7 李峰;李珩;文静;张蓉;;基于步态分析的击剑运动员膝损伤原因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8 陈玉娟;李立;崔巴特尔;翟凤鸣;;长期体育健身对青年足底压力及步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9 连小彬;张榆辉;吴俐;张元金;陈大志;毛树禄;尹洪雷;;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皮革;2012年08期
10 尤桂杰,顾丽燕,史清钊;步态与膝关节伤痛[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礼剑;体育舞蹈对青少年足底压力和步态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华;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途中跑的步态和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07年
3 范育飞;不同运动形式对足底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8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8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