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训练年限的篮球运动员在不同疲劳状态下心血管反应的特点
本文关键词:不同训练年限的篮球运动员在不同疲劳状态下心血管反应的特点
【摘要】:目前篮球运动在我国开展越来越广泛,它是对抗激烈的团队型运动,其特点是场上情况多变,运动员需要根据场上情况做出迅速反应,并且常常需要进行突然的发力和加速。这就使得运动疲劳在篮球运动中十分容易发生。以往对于疲劳的研究,大多只注重它对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影响和它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方法,而没有对一项生理指标影响的系统研究。心血管是篮球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下影响最大的系统之一,当运动中出现疲劳状态时,心血管系统的一些指标能够良好的反映此时运动员机体的功能状态,通过了解疲劳时运动员的心血管水平能够更好地指导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的运动以及预防运动危险的发生。因此研究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疲劳与心血管反应的关系,有助于为篮球运动员更科学更安全的运动与训练。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30名篮球专项学生为受试者,根据篮球训练年限分为两组,测量他们在跑台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达到不同疲劳状态下的心血管反应,记录数据并通过统计软件处理分析,以此观察各组心血管指标运动和前后的变化以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 A、B两组在达到较高程度疲劳状态下的心率也皆比在较低程度疲劳时的心率有非常显著性的提高(P0.01)。A、B两组之间比较,受试者在运动前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A、B两组受试者在达到较低程度疲劳状态下的心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达到较高疲劳状态时,两组心率有了显著性差异(P0.01);2. A、B之间比较,在达到较高程度疲劳时,B组受试者的收缩压显著大于A组受试者的收缩压(P0.05);3.在达到较低程度疲劳过程中,A、B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除LF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达到较高程度疲劳状态过程中,A、B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除LF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研究中得出结论:1在运动中达到较低程度疲劳状态下,篮球运动年限较高的运动员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和迷走神经的抑制程度更大。运动年限较高的运动员在疲劳时,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更好。2在运动中达到较高程度疲劳状态下,篮球运动年限较高的运动员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均衡调节作用显著大于运动年限较低的运动员,说明运动年限较高的运动员更能适应在疲劳状态下的运动。
【关键词】:运动疲劳 篮球运动员 运动年限 心血管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20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20
- 1.2.1 运动疲劳的定义12
- 1.2.2 运动疲劳产生机制12-13
- 1.2.3 运动疲劳与心血管系统功能关系13-14
- 1.2.4 心血管系统与篮球运动的关系14-15
- 1.2.5 心率变异性(HRV)概述15
- 1.2.6 HRV的调节机制-自主神经调节15-16
- 1.2.7 HRV分析方法16-18
- 1.2.8 心率变异性(HRV)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18-19
- 1.2.9 运动中HVR的测定19-20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0-22
- 2.1 研究对象20
- 2.2 实验分组20-21
- 2.3 实验设计21
- 2.4 实验器材21
- 2.5 数据处理21-22
- 3 实验结果22-36
- 3.1 A组运动前后心率、血压数据的对比22-23
- 3.2 B组运动前后心率、血压数据的对比23-25
- 3.3 A组在运动前后心率变异性(HRV)数据的对比25-27
- 3.4 B组在运动前后心率变异性(HRV)数据的对比27-29
- 3.5 AB两组心率与血压数据对比29-31
- 3.6 AB两组血乳酸与主观RPE数据对比31-33
- 3.7 AB两组在运动前安静状态下心率变异性数据对比33-34
- 3.8 AB两组在较低程度疲劳状态下心率变异性数据对比34-35
- 3.9 AB两组在较高疲劳状态下心率变异性数据对比35-36
- 4 分析与讨论36-40
- 4.1 A、B两组在运动中心率指标情况分析36-37
- 4.2 A、B两组在运动中血压指标情况分析37
- 4.3 A、B两组在运动中血乳酸与主观RPE数据指标情况分析37-38
- 4.4 A、B两组在运动中心率变异性指标情况分析38-40
- 4.4.1 A、B两组运动前后心率变异性变化特征38-39
- 4.4.2 A、B两组之间心率变异性指标对比分析39-40
- 5 结论与建议40-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A45-46
- 附录B46-47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守中,方向林,孙小波;三个因素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观察[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2年04期
2 刘迅雷,刘志强;田径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正常值及其重复性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3 张苏明;郭冠军;彭钰;;动态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J];重庆医学;2010年05期
4 叶庆晖,钟添发,王守恒;运用录像叠加动态心率技术对男篮运动强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 钟运健;刘冬梅;郑松波;;力竭运动后的心率变异性RR1间期频谱密度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刘雪兴;黄文英;席毅林;肖娜;;竞技健美操大赛前成套动作各阶段心率变异性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0年01期
7 余平,沈仲元;气功练功中不同呼吸方法对心率变异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高崇玄;;如何应用心率变异性提高运动成绩[J];山东体育科技;2009年02期
9 田开新;覃军;黄岚;隆敏;吴健;于世勇;喻杨;;有氧、无氧耐力训练对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及意义[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闵金婵;;男子青少年运动员心率拐点与心率变异阈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柯萍;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雪兴;递增负荷运动下竞技健美操大学生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特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春红;心率变异性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吴铁峰;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动疲劳与其注意力关系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岳江山;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疲劳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5 陈海秋;不同运动负荷下肥胖青少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李晶晶;羽毛球运动对中年男性心率变异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088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8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