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视角下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性视角下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以竞技体育本质异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查阅人性相关理论,结合分析竞技体育本质异化原因,避开当前学者集中从外在的物质层面角度对竞技体育异化进行研究的重心,重点突出竞技体育中“人”的原因层面,并通过应用心理学的人格相关理论,提出符合竞技体育本质异化解决路径的人性建构理论,并认为外源性和内在性的辩证人性结构,能够从人性结构的根源上对因人的异化所导致的竞技体育本质异化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这将为竞技体育更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1.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人是其根本性因素,是推动其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竞技体育发展至今所产生的违背竞技体育发展初衷的异化现象,可以从人的身上追寻到根本原因。2.文献研究表明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对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现象都存在将异化现象和结果混淆,统一称之为原因进行解读,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竞技体育本质所表现出的外在物质化角度对出现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对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根源问题未能剖析准确。同时在解决的对策与方法上,所提出的依靠道德约束和人文思想等形而上的改造手段,并不能切实解决相应问题。3.本研究从人格、文化心理(本文作为人性)视角找寻理论依据,借助人性心理结构,进行理论体系架构,试图探讨在人性的根本属性条件下而呈现出不同的人对待竞技体育不同的欲求,不同的欲求是出现异化现象的成因。以此来假设性研究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成因,人性在本文里主要指人格心理,即先天的遗传基因所赋予人的内因本质及后天的环境影响及教育的育化因素,想实现对人性的改造,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足以改造人类先天的基因本质,唯有依靠后天的环境及教化。研究结论:利用人性的心理结构,从后天的教化着手,并据此提出解决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方法与路径:外源性条件牵制与体育价值观的重构及内在性个人本欲的引导与调适。前者包括赛制改革——调整利益分配模式、法律阻吓——增强制度性牵制、文化的育化与体育价值观的重构——道德意识培育和完美体育人塑造、风气营造——体育功能的社会目标等四个维度,后者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思想,借鉴“孔孟”的君子型人格理念和《荀子》的“内圣”主张,强调修养与教化统一,使参与竞技体育过程中的个体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达到合适的调试结果,从而实现对竞技体育本质异化问题的良好解决,以促进竞技体育的不断健康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 人性 本质 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8.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研究依据10-15
- 1.1 竞技体育异化的角度11-13
- 1.1.1 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危害11-12
- 1.1.2 竞技体育宗旨的背离12-13
- 1.2 人性发展的角度13-15
- 1.2.1 人性进步的要求13-14
- 1.2.2 人性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作用14-15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6
- 2.1 研究内容15
- 2.2 研究方法15-16
- 2.2.1 文献资料法15
- 2.2.2 跨学科研究法15
- 2.2.3 访谈法15-16
- 3 文献综述16-26
- 3.1 国内文献综述16-23
- 3.1.1 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综述16-18
- 3.1.2 竞技体育异化原因综述18-20
- 3.1.3 竞技体育异化解决对策综述20-23
- 3.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23-26
- 4 人性视角的相关理论26-33
- 4.1 人性视角相关理论26-30
- 4.2 人性视角相关学科理论与竞技体育本质异化关系30-33
- 5 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理论结构33-35
- 5.1 人性心理是外源性与内在性双向的结构模型33
- 5.2 改变人性心理结构关键在于改造人性心理结构外源性条件33-34
- 5.3 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理论结构提出的逻辑基点34-35
- 6 人性理论视角下的竞技体育本质异化成因及对策35-43
- 6.1 竞技体育本质及其异化成因分析35-38
- 6.1.1 竞技体育本质异化是人性心理驱使导致违背竞技体育初衷的现象35
- 6.1.2 竞技体育本质异化成因是不同的人性需求35-38
- 6.2 人性视角下竞技体育本质异化对策的提出38-42
- 6.2.1 外源性条件牵制与价值重构39-41
- 6.2.2 内在性个人本欲引导与调适41-42
- 6.3 结论42-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期刊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华,余庆;新经济时代重新研究体育本质的必要性[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虞荣娟;对体育本质、概念界定的逻辑学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6期
3 唐炎,宋会君;体育本质新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张翠华,程卫波;体育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马腾;吕玉萍;;对于体育本质的新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04期
6 曹池龙;;体育本质与作用的辩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1期
7 赵雅琴;吕旭涛;;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王春燕;潘绍伟;;体育为何而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7期
9 刘峥;赵泽群;唐炎;;关于体育本质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体育学刊;2007年02期
10 王苏杭;;探求体育本质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宏贵;赵高彩;卫才胜;黄细渭;王晓敏;;论体育本质的双重性[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岳峰;杨建华;;体育学科建设重大关键问题——“体育本质”的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布特;;和谐体育:体育本质新探[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春耕;体育本质的回归[N];山西日报;2006年
2 晓利;让奥运持久造福青少年[N];中国体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友峰;人性视角下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09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0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