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北京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3:21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 体育教师 激励机制


【摘要】: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对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人才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育要发展,作为体育教学一线的高等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北京高等院校为研究样本,着力于分析当前高等院校(非体育类)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试图发现当前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改善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产生积极影响。本文通过抽取北京市10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的种类及实际的作用效果。再综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经过上述精心设计的研究方案,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北京市非体育类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对学校的激励机制满意度不高;第二,目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激励手段单一、教师自主权缺失、缺乏淘汰机制、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师地位偏低等。第三,本文认为北京市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难题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以及体育教师身份的特殊性。经过分析调查问卷反映的实际问题和产生原因,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明确高校对体育教师的激励目标;第二,满足最优激励机制的两个条件:第三,改善提拔-晋升途径;第四,完善人事制度安排;第五,构建体育教师情感激励机制。本文尝试通过以上建议优化北京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提升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7.4;G64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1
  • 1.1 选题依据10-11
  • 2. 文献综述11-14
  • 2.1 明确高校教师的需要11
  • 2.2 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重要性11-12
  • 2.3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12
  • 2.4 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12
  • 2.5 关于改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12-14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4-17
  • 3.1 研究对象14
  • 3.2 研究方法14-17
  • 3.2.1 文献资料法14
  • 3.2.2 问卷调查法14-16
  • 3.2.3 专家访谈法16
  • 3.2.4 数理统计法16
  • 3.2.5 逻辑分析法16-17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17-26
  • 4.1 当前北京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现状17-18
  • 4.2 当前北京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与问题18-22
  • 4.2.1 激励手段18-19
  • 4.2.2 高校管理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影响19
  • 4.2.3 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的影响19-20
  • 4.2.4 绩效考核评估体系20-21
  • 4.2.5 非体育院校中体育教师的状况21-22
  • 4.3 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的原因探究22-23
  • 4.4 当前北京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23-26
  • 4.4.1 明确高校对体育教师的激励目标23
  • 4.4.2 满足最优激励机制的两个条件23-25
  • 4.4.3 改善当前北京市高校体育教师的提拔—晋升途径25
  • 4.4.4 改善当前北京市高校体育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25-26
  • 4.4.5 构建教师情感激励机制26
  • 5. 结论与建议26-28
  • 5.1 结论26-27
  • 5.2 建议27-28
  • 致谢28-29
  • 参考文献29-31
  • 附录131-34
  • 附录234-36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跃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5年04期

2 余卫平;;应用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刘小菊;;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素养[J];搏击(体育论坛);2013年02期

4 王丽;潘晓莲;;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Z1期

5 孙敏;陈永强;;高等院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及未来目标与措施[J];考试周刊;2013年03期

6 王先文;高等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及其对策[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宾金生,黄若涧;高等院校体育两类课程教学可行性[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覃少菊;;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黄伟业;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综合能力量化评价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青;杨宗海;邓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高等院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韩丁;;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类研究生专业结构状况与发展政策建议[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刘家国;杨毅;;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应按学科体系结构进行教学[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刘涛;张久健;马胜利;王相英;王美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考生身体素质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与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刘涛;张久健;马胜利;王相英;王美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考生身体素质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与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千少文;;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专项发展评价参照体系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蒲鸿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陕西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延安大学;2016年

2 罗文;北京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占玉珍;江西高等院校体育专科生应对方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杰;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锰锰;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洪刚;高等院校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曾中镛;网络技术对高等院校体育研究生教学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萌;陕西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资源利用及效果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0年

9 谢春生;闽台两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集美大学;2013年

10 丁淑珍;对云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及供需问题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15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15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