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竞技武术323C起跳技术下肢肌肉用力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23:24

  本文关键词:竞技武术323C起跳技术下肢肌肉用力的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表面肌电 旋风脚难度 肌电分析


【摘要】:随着武术不断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如今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竞争越来越激烈,运动员对动作难度的要求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对动作难度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平时专项技术训练上,而必须深入到神经肌肉用力的专项化,从深层次分析专项技术特点。文章选择竞技武术旋风脚720°起跳技术下肢肌肉用力的特征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利用表面肌电分析仪器进行技术完成测试,主要对参与该动作的下肢肌肉进行肌电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影响动作完成与练习者的下肢肌肉的运动变化特征,以及练习者肌肉用力与其存在的主要差异,为练习者提高训练成效提供参考。结果:1动作完成率达到80%,从实验分析助跑阶段的持续时间和缓冲阶段的持续时间来看,各个肌肉的持续时间都比较长。起跳阶段的持续时肌肉的持续时间比较短。2助跑阶段,各个肌肉几乎同时被激活,腓肠肌持续时间最长为0.6128s,积分肌电值比较大的是股直肌3.235±5.908,股内侧肌2.123±4.941。在助跑阶段股直肌的贡献率较大一些。3缓冲阶段,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缓冲持续时间较长,积分肌电值较大的为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同时也是缓冲阶段肌肉贡献率较大的。4起跳阶段,胫骨前肌持续时间最长为0.52s,其次为胫骨前肌和股直肌.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为4.244±5.182uvs,肌肉的贡献率为4.32%,其次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积分肌电值为2.708±2.919,2.453±1.398。起跳阶段胫骨前肌的贡献率较大。5整个动作中,各个肌肉几乎被同时激活,从实验分析来看,主要是助跑阶段的后期缓冲阶段到起跳阶段。助跑阶段主要是腓肠肌的持续时间较长,然后到缓冲阶段参与动作做功的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到起跳阶段参与工作做工的肌肉胫骨前肌。结论:动作时间特征,受试运动员在助跑和缓冲阶段的差别相对较小,起跳阶段相差较大。在动作起跳阶段时,双腿并非均匀用力,而是偏重于右腿。在起跳阶段,都是胫骨前肌产生的积分肌电值和贡献率,肌肉的做功都是占较大的比例。在整个动作中,助跑阶段和缓冲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肌肉持续时间都较长,相比起跳阶段。而在起跳阶段的积分肌电值贡献率肌肉的做功也是三个阶段当中占比例最大的。建议:熟练掌握助跑速度,保证动作质量,减少运动损伤,增加助跑的速度和起跳的稳定性,加强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协调各肌肉发展。
【关键词】:表面肌电 旋风脚难度 肌电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7
  • 1.1 选题依据10-11
  • 1.1.1 竞技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0
  • 1.1.2 竞技武术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需求10-11
  • 1.1.3 适应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的需要11
  • 1.2 选题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17
  • 1.3.1 关于旋风脚 720°的概述11-12
  • 1.3.2 中国现阶段竞技武术套路难度的相关研究12-17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7-22
  • 2.1 研究对象17
  • 2.2 研究方法17-22
  • 2.2.1 文献资料法17
  • 2.2.2 访谈法17
  • 2.2.3 实验法17-21
  • 2.2.4 数理统计法21-22
  • 3 结果与分析22-37
  • 3.1 竞技武术旋风脚的概述22
  • 3.2 竞技武术旋风脚 720°起跳阶段的划分22-23
  • 3.2.1 助跑阶段22-23
  • 3.2.2 起跳阶段23
  • 3.3 竞技武术 323C动作完成情况23-25
  • 3.3.1 竞技武术 323C动作时间特征24-25
  • 3.4 竞技武术 323C助跑阶段的肌电特征分析25-28
  • 3.4.1 竞技武术 323C助跑阶段的肌肉肌电活动时间顺序分析25-26
  • 3.4.2 竞技武术 323C助跑阶段肌肉持续时间特征分析26-27
  • 3.4.3 竞技武术 323C助跑阶段的积分肌电和贡献率分析27-28
  • 3.5 竞技武术 323C缓冲阶段的肌电特征分析28-32
  • 3.5.1 竞技武术 323C缓冲阶段阶段的肌肉肌电活动时间顺序分析29
  • 3.5.2 竞技武术 323C缓冲阶段肌肉持续时间特征分析29-30
  • 3.5.3 竞技武术 323C缓冲阶段的积分肌电和贡献率分析30-32
  • 3.6 竞技武术 323C起跳阶段的肌电特征分析32-35
  • 3.6.1 竞技武术 323C 起跳阶段阶段的肌肉肌电活动时间顺序分析32-33
  • 3.6.2 竞技武术 323C起跳阶段肌肉持续时间特征分析33
  • 3.6.3 竞技武术 323C起跳阶段的积分肌电和贡献率分析33-35
  • 3.7 竞技武术 323C 肌电测试的直观特征35-37
  • 4 结论与建议37-39
  • 4.1 结论37-38
  • 4.2 建议38-39
  • 参考文献39-41
  • 附录一 竞技武术323C难度动作起跳技术下肢肌电特征研究实验方案41-43
  • 附录二 竞技武术323C难度动作起跳技术下肢肌电特征研究访谈提纲43-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明川;影响竞技武术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张云龙,花妙林,王颖;影响竞技武术比赛观赏性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3年02期

3 刘晋元,冯敏,桑全喜;竞技武术创新系统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4 高进;竞技武术功能刍议[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年02期

5 郭文革,姚伟华;从协同论理论看竞技武术的发展[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年04期

6 谢明川,孙林;对竞技武术运动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周文来;仇志刚;;竞技武术的“竞技”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5年11期

8 王柏利;;对我国高校竞技武术发展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年11期

9 洪浩;郭怀;;竞技武术发展的代价理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一龙;;竞技武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浩;郭志禹;;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唐韶军;李成银;;试论发展“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王燕;;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姚伟华;栗胜夫;郭文革;;从协同论理论看竞技武术的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林俐;何世权;;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理论的竞技武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6 余水清;王燕;;论竞技武术的科学发展观[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郭志禹;洪浩;;竞技武术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策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吕振宇;;试论竞技武术运动的现状和职业化的发展趋势[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赵岷;李翠霞;;竞技武术是一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吗?——在古特曼现代体育特征体系下对竞技武术的再审视[A];第二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3年

10 赵岷;常乃军;张育存;李翠霞;;竞技武术是一项现代体育项目吗?——在古特曼现代体育特征体系下对竞技武术的再审视[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上海体育学院 陈保磊;植根传统 竞技武术才能赢得观众[N];中国体育报;2013年

2 记者 李伯飞;全力推进竞技武术进入奥运[N];中国体育报;2001年

3 陈保磊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为竞技武术减压[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 姜霞;试论竞技武术、武术竞赛与群众武术的良性循环[N];中国体育报;2011年

5 红深;比翼齐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本报记者 王议平;“竞技武术”挺进奥运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漆振光;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勇;苏州市竞技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唐田;竞技武术323C起跳技术下肢肌肉用力的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于海滨;福建省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吴明冬;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重点与实施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5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周宝芽;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闯;安徽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靖林;江西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4年

9 周未娟;从跆拳道的入奥历程论竞技武术的改革思路[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丛学;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发展的促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19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19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d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