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坐起双侧下肢的动力学及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坐起双侧下肢的动力学及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摘要】:实验目的: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坐起时双侧下肢肌肉电信号以及下肢关节力矩峰值的差异性,并进行关节力矩峰值同坐起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比较,探索脑卒中患者健侧和患侧肌肉活动和动力学差异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脑卒中患者下肢坐起任务时的活动机制和平衡策略,也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实验方法:选取华山医院康复科及各分中心门诊或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以及脑损伤患者15例。实验时受试者坐在座椅上进行三次有效的坐起活动,每次测试之间给予受试者足够的休息时间。受试者坐起时双手握住,手臂伸直抬起至水平面,以防止受试者在坐起过程中上肢支撑到其他物体,影响实验数据。双脚分开分别站在两块测力台上,利用VICON红外捕捉系统、Delsys表面肌电(EMG)采集系统等分别对脑卒中患者坐起时两个阶段双侧下肢动力学和肌电信号进行采集和对比分析。主要数据有双侧下肢表面肌电的均方根值(RMS)、双侧下肢负重对称度以及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处力矩峰值。比较两侧差异性以及峰值力矩同坐起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竖脊肌两侧表面肌电没有差异;健侧下肢腓肠肌内侧头活性高于患侧;而在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均有很明显的差异,健侧活性明显高于患侧。(2)所有受试者都显示健侧下肢的负重优势,所有受试者的平均负重对称度为0.71±0.21。双侧下肢负重度同坐起总的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两侧髋关节伸肌力矩在坐起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健侧髋关节在第一阶段有着明显高于患侧的屈肌力矩。膝关节两侧伸肌力矩峰值在两个阶段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踝关节跖屈力矩在两个阶段都没有明显的差异。(4)健侧髋关节在两个阶段的伸肌力矩峰值同动作相应阶段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患侧膝关节的伸肌力矩峰值同坐起活动的第一阶段持续时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在踝关节,健侧在两个阶段跖屈力矩峰值同相应阶段的持续时间有明显正相关。研究结论:(1)健侧相对于患侧表现出明显的负重优势,健侧在坐起活动中有明显的补偿作用。(2)脑卒中患者在坐起时伴随着下肢负重的不对称,负重对称度越高,坐起活动的持续时间越低,患者的坐起效率越高。(3)健侧下肢肌肉在坐起整个过程中活性明显高于患侧,处于主导地位。(4)研究显示健侧髋关节的伸展和踝关节跖屈在两个阶段的补偿作用明显,而健侧髋关节和踝关节的补偿作用往往还伴随着髋关节的屈和踝关节的背屈。患侧膝关节的伸肌能力对坐起活动的第一阶段影响更为明显,是恢复患者坐起功能的关键。
【关键词】:脑卒中 坐起 力矩 表面肌电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9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8-9
- 2 文献综述9-15
- 2.1 关于坐起活动的研究10-13
- 2.1.1 坐起的动作策略10
- 2.1.2 质心摆动10
- 2.1.3 坐起活动下肢负重情况10-12
- 2.1.4 肌肉募集与激活12-13
- 2.2.脑卒中康复治疗13-14
- 2.2.1 评价肢体康复水平13
- 2.2.2 康复和临床治疗13-14
- 2.2.3 康复的内容14
- 2.2.4 康复中的感觉障碍14
- 2.2.5 维持健侧功能14
- 2.2.6 避免二次损伤14
- 2.3 小结14-15
- 3 研究方法15-18
- 3.1 研究对象15
- 3.2 实验时间与地点15
- 3.3 实验仪器与设备15-16
- 3.3.1 红外运动捕捉系统15
- 3.3.2 三维测力台15
- 3.3.3 Visual 3D分析软件15-16
- 3.3.4 Delsys EMG采集系统16
- 3.3.5 实验用座椅16
- 3.4 实验控制16-17
- 3.5 实验过程的控制17
- 3.6 实验步骤17-18
- 3.7 数据采集与处理18
- 3.7.1 动作起始与阶段划分18
- 3.7.2 动力学部分18
- 3.7.3 肌电部分18
- 3.8 统计方法18
- 4 实验结果18-23
- 4.1 脑卒中病人坐起动作时间以及动作阶段时间比例18-19
- 4.2 脑卒中病人坐起动作过程中双侧下肢负重对称19
- 4.3 脑卒中病人坐起动作过程中双侧下肢肌电比较19-20
- 4.4 关节肌肉力矩20-23
- 4.4.1 脑卒中病人坐起动作过程中双侧下肢关节肌力矩峰值结果20-21
- 4.4.2 脑卒中病人坐起动作过程中双侧下肢各关节力矩同坐起表现相关性结果21-23
- 5 讨论分析23-26
- 6 结论与建议26
- 致谢26-27
- 参考文献27-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黎洁;;脑卒中后的康复训练[J];山西老年;2011年06期
2 付毅;冯爱民;;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方案中的应用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佩君;;老年脑卒中康复期综合护理措施[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张佐佳;;幼儿脑卒中康复问题探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3 陈君;颜骅;李泽兵;林岳军;王青青;陈冬冬;;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状况调查[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通;;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开展我国的脑卒中康复工作[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老年康复学术大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暨老年康复诊疗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8年
5 贾子善;;虚拟情景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朱毅;;运动控制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应用[A];2012中国康复医学会实用康复论坛暨运动康复新理念培训班资料汇编[C];2012年
7 仰唯栋;;对脑卒中患者家属提供康复支持的意义[A];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肖洪波;陈瑞全;朱宗俊;罗金发;杨俊杰;;早期运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A];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脑病诊治新进展高级研讨班专家讲义及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张曙光;;脑卒中康复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 李丽 唐汉平;脑卒中康复8原则[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张通 钮竹;脑卒中:治疗+康复训练最经济[N];健康报;2003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陈亚伟;脑卒中康复可用“强制法”[N];保健时报;2007年
4 王雪飞;我国脑卒中康复模式与国际接轨[N];健康报;2004年
5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董艳娟;脑卒中康复要放手[N];健康时报;2005年
6 陈汉桥;中医治疗脑卒中有突破[N];健康报;2002年
7 胡晓震 本报记者 叶青;脑卒中后如何防骨折[N];沈阳日报;2010年
8 健康时报记者 郑帆影;中美康复差距在哪里?[N];健康时报;2012年
9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马淑燕 韦川南 特约记者 陈亚伟;卒中康复上好四节课[N];健康时报;2012年
10 张皓;脑卒中康复要面面俱到(上)[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华;新华社区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及人群防治干预策略的经济学评价[D];复旦大学;2008年
2 钱春荣;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的建立和效果评价[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3 陆敏;运动训练与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可塑性和脑卒中患者功能改善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炫;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信效度初步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陈善佳;脑卒中简明型ICF核心分类量表在康复临床的应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刘丽娟;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肌肉功能对运动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静;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琳;公共政策视角下脑卒中社区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佳琪;脑卒中患者坐起双侧下肢的动力学及表面肌电特征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7 刘景隆;脑卒中康复医疗数据库网络模式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8 温红娟;心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心身状况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沈显山;建立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临床最小意义变化值和最小可测变化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李红;中文版自主参与测评问卷的修订及脑卒中人群的初步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4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3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