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训练对老年人骨骼肌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6:04
本文关键词:力量训练对老年人骨骼肌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力量训练对老年骨骼肌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评定力量训练对老年人骨骼肌的促进作用。这样有利于力量训练干预老年性骨骼肌萎缩在临床中的实践和促进老年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方法:(1)运动干预手段:对32名老年人肌萎缩患者进行为期六个月力量训练,详细干预手段,见最后附录。(2)测试方法:用米尺测定受试者的身高,用韩国杰文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体重、SMI、ASM,用红外测速仪测定4米步速,用握力计测定握力,静脉采血来测量老年人的血清标志物。(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用独立样t检验来进行组间的对比,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1)力量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骨骼肌质量、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ASM)、四肢骨骼肌质量(ASM)均无无显著性增加(P0.05);力量训练后握力和四米步速显著高于训练前(P0.01)。(2)男性相比较:力量训练后男性与训练后男性骨骼肌质量、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四肢骨骼肌质量(ASM)、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ASM)无显著性差异(P0.05);力量训练后男性握力和四米步速显著高于训练前男性(P0.01)。(3)女性相比较:力量训练后女性与训练前女性骨骼肌质量、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四肢骨骼肌质量(ASM)、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ASM)无显著性差异(P0.05);力量训练后女性握力和四米步速显著高于训练前女性(P0.01)。(4)力量训练后与训练前体内IGF-1、BGP、BDNF无显著性差异(P0.05),力量训练后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显著低于训练前,力量训练后体内TNF-α、Irisin显著低于训练前(P0.05),力量训练后体内SOD、P3NP显著高于训练前(P0.01)。(5)男性相比较:力量训练后男性对训练前男性体内IGF-1、BGP无显著性差异(P0.05),力量训练后男性与训练前男性体内GDF-8、Irisin、BDNF、TNFα、P3NP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6)女性相比较:力量训练后女性训练前女性体内IGF-1、BGP、BDNF、SOD无显著性差异(P0.05),力量训练后女性与训练前女性体内GDF-8、Irisin、TNFα、P3NP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1)通过为期六个月的力量训练可以提高骨骼肌肌肉力量和身体的活动能力。(2)力量训练可有效地影响体内骨骼肌萎缩相关血清指标,并能很好地评价骨骼肌萎缩,相关血清指标在评价骨骼肌萎缩是有效果的。(3)力量训练降低的指标有GDF-8、TNFα、Irisin,升高的指标有SOD、P3NP、握力、四米步速,没有变化的指标有SMI、RASM、ASM、骨骼肌质量、BDNF、IGF-1、BGP,但与预期不一致的指标有BDNF、IGF-1、BGP、Irisin和骨骼肌质量,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力量训练 骨骼肌 老年人群 生物标志物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前言12-14
- 1.1 选题依据12-13
- 1.2 选题目的13-14
- 2 文献综述14-28
- 2.1 老年人群骨骼肌萎缩研究进展14-15
- 2.2 老年人群骨骼肌萎缩的定义15-16
- 2.3 老年人骨骼肌萎缩运动干预意义16
- 2.4 筛选指标及具体标准16-19
- 2.4.1 肌肉质量的评价指标17-18
- 2.4.2 肌肉力量的评价指标18
- 2.4.3 身体机能的评价指标18
- 2.4.4 筛选指标的具体测试标准18-19
- 2.5 老年人骨骼肌萎缩生物标志物及临界值19-21
- 2.6 发病机制21-23
- 2.6.1 骨骼肌蛋白合成与分解的影响21
- 2.6.2 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紊乱的影响21-22
- 2.6.3 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22
- 2.6.4 睾酮水平变化的影响22
- 2.6.5 GH/IGF-1 水平变化的影响22
- 2.6.6 细胞凋亡的影响22
- 2.6.7 恶病质22-23
- 2.6.8 虚弱23
- 2.6.9 肌萎缩肥胖23
- 2.7 骨骼肌质量23-25
- 2.7.1 骨骼肌质量评估23-24
- 2.7.2 骨骼肌萎缩肌肉力量评估24
- 2.7.3 与骨骼肌萎缩有关的身体活动能力评估24-25
- 2.8 老年人骨骼肌萎缩血清标志物25-28
- 2.8.1 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25
- 2.8.2 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25-26
- 2.8.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6
- 2.8.4 肿瘤坏死因子TNFα26
- 2.8.5 鸢尾素Irisin26
- 2.8.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26-27
- 2.8.7 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3NP27
- 2.8.8 骨钙素BGP27-28
- 3 实验对象及方法28-32
- 3.1 实验对象28
- 3.2 实验设计28
- 3.3 实验仪器28
- 3.4 骨骼肌生物标志物28-29
- 3.5 人体测量29-30
- 3.6 统计学方法30-32
- 4 研究结果32-36
- 4.1 力量训练对老年人骨骼肌萎缩生物标志物的影响32-33
- 4.2 力量训练后与训练前相同性别老年人骨骼肌萎缩生物标志物影响33-34
- 4.3 力量训练对老年人骨骼肌萎缩血清标志物的影响34-35
- 4.4 力量训练后与训练前对相同性别老年人骨骼肌萎缩血清标志物的影响35-36
- 5 讨论与分析36-42
- 5.1 力量训练对老年人肌肉质量的影响36
- 5.2 力量训练对老年人肌肉力量的影响36-37
- 5.3 力量训练对老年人步速的影响37-38
- 5.4 力量训练对老年人血清标志物的影响38-42
- 5.4.1 力量训练对IGF-1 的影响38
- 5.4.2 力量训练对GDF-8 的影响38
- 5.4.3 力量训练对SOD的影响38
- 5.4.4 力量训练对TNFα的影响38-39
- 5.4.5 力量训练对Iirsin的影响39
- 5.4.6 力量训练对BDNF的影响39
- 5.4.7 力量训练对P3NP的影响39
- 5.4.8 力量训练对BGP的影响39-42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42-43
- 6.1 研究结论42
- 6.2 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48
- 致谢48-49
- 附录49-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朝辉;;肌肉力量衰退与中老年人的力量训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周未艾,李肃反,吕丹云;不同跑步速度训练大鼠肌肉细胞凋亡的初步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3 严隽陶,徐俊;老年性骨骼肌衰弱及其防治展望[J];现代康复;2001年08期
4 吴静;肿瘤坏死因子-α与胰岛素抵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年05期
,本文编号:1134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3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