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当代武术运动传承方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0 21:28

  本文关键词:当代武术运动传承方式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武术运动 竞技武术 传统武术 学校武术 离归现象


【摘要】:中华武术,其传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其理论基础,以攻防手段和技击方法为身体主要表现形式,以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远古先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在岁月演化过程中汲取百家之长融合传统文化核心之内涵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物,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千古奇葩和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更是先民留给后世子孙的伟大文化遗产及文明瑰宝。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已渐渐从原来市井之人的娱乐小技中脱离出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形态象征。武术文化是近年来武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它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其理论基础,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民族特色等一系列优秀思想内涵,演化成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武术运动三种不同传承方式进行的比较研究。其中,研究重点明确指出了传统武术传承内容中具有武术文化、民族精神和武德教育等方面的优秀传承内容,竞技武术传承内容中具有对技术动作科学承继的优势内容,以及学校武术传承方式的普及与引导大众习武热情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对本论文进行整体研究中,得出如下创新、结论和建议:在对武术运动三种主要传承方式——竞技武术兴盛、传统武术承继和学校武术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后,总结当代武术运动传承过程中的三对矛盾关系,即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师父与徒弟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研究重点放在对竞技武术运动中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对武术运动传承的利弊分析,侧重点放在对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关系的利弊分析,辅之以学校武术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同时,发现了竞技武术运动传承中的“离归现象”,指明三种传承方式的优点与不足,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在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为中华武术的创新与进步而努力奋斗。 通过对当代武术运动传承的三种主要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科学分析后,首先指出当代武术运动传承的重点应放在对竞技武术运动存在价值和推广方式的开发与利用上,如武术攻防技术的习练可借鉴现代科学训练手段等;其次,侧重点放在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承继与传播中,如优秀的武术文化、武德教育等;辅之以学校武术以及其它武术传承方式的探索与帮助,共同构建当代中华武术传承的新方式、新体系,促进武术运动的创新和发展。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中华武术的发展就需要以竞技武术为主体,以传统武术发展和学校武术教育为助力,共同构建武术运动承继与发展的新体系、新模式,促进武术运动的再次复兴和辉煌。 对构建武术传承体系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提出如下改良建议: (1)以竞技武术中攻防技法的科学继承优势为主体,以传统武术内涵中武术文化传播与武德教育等内容以及学校武术的普及和引导为两翼,施行“一体两翼”的承继与发展模式,共同促进当代武术运动的蓬勃兴盛; (2)强化竞技武术开展“国际化”传播的优势,使竞技武术成为中华武术向外推广与传播的“探路先锋”,凸显传统武术和学校武术的武术文化内涵与普及教育作用,武术运动结合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武德与民族精神,打造武术运动传承的新体系、新模式;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针对三种传承方式的优劣,综合选取利于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精髓部分和优秀内容,扬长避短应用于武术运动的承继与发展过程中,努力做到对武术运动三种传承方式的趋利避害,实现武术运动的合理传承与科学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立足于根本,放眼于未来,中华武术的复兴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奉献和为之付出,我们应在今后的工作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的琐碎中付出,为武术运动的传承与发展挥洒热血,我相信,心有大未来,中华武术的“武术梦”在未来一定会实现,我们今天所留下的汗水与热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自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差异之比较[J];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03期

2 谢天赋;;对传统武术观念形成之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3 李俊卿;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胡立平;谢谦梅;高成强;;文化传播下传统武术的文化诉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马志明;;现代竞技武术运动的特点与制胜规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朱海涛;;我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7 王杰;;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9 潘开元;;从传承特点看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8期

10 徐春毅,卫志强;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学建;人学视野中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168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68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