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8 10:23

  本文关键词: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男子竞技体操 体操后备人才 人才培养现状


【摘要】:自1980年我国男子体操运动员黄玉斌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5届世界杯比赛中获得吊环世界冠军,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首次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开始,中国男子竞技体操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奥运优势项目,在我国参加的历届奥运会和世锦赛上为我国争金夺银。然而随着竞技体操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出现了后备人才缺少,教练员队伍建设不完善,后备人才培养形式过于单一,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总数量过少等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为了使我国男子竞技体操继续保持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势地位,我国必须开始重视在体操项目上的普及,在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理念上需要得到重新审视。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收集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现阶段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参加训练的注册运动员人数少,总量低。全国18个省市地区的注册运动员共有1902人,其中包括业余训练运动员1539人和省级训练运动员363人;从运动员的年龄结构来看,业余训练中运动员的最小年龄是4岁,年龄主要集中在6-11岁之间,省级训练的运动员年龄主要集中在8-21岁之间。2.从我国执教男子体操教练员队伍整体结构来看,主要呈现出教练员的队伍规模小,且教练员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执教男队教练员总人数共有311人,其中教练员年龄结构跨度较大,最小年龄为18岁;教练员的职称主要以高级为主,国家级的教练员人数较少;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共有2人,高学历的教练员人数较少,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下;在国家级的教练员培训上参加的次数较少。3.从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布局来看,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总量较少,全国共有17个各级各类的体操后备人才基地,基地的总体数量不能满足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分布为国家级传统校和省级体操项目传统校的数量各有2个,国家高水平体操后备人才基地共有7个,省级高水平体操后备人才基地共有2个,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基地共有4个。4.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基础薄弱,对竞技体操误导性的宣传导致后备人才选材困难,在后备人才培养形式上比较单一,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不能很好的相融合。5.本文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大力宣传快乐体操理念,将快乐体操带入校园;开展大众体操活动,正确宣传竞技体操项目的运动特点,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儿童,让更多的人群对竞技体操项目有更深入的正确了解,从而增加从事竞技体操项目训练的人口数量;实行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各级体操学校、体操俱乐部及体操训练基地建设的数量,扩大招生数量,充实后备人才建设;完善青少年竞赛体制,增加青少年体操的竞赛次数,让更多的青少年体操运动员都有机会参加比赛,累积比赛经验;注重教练员队伍建设,增加教练员培训次数。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德国足协促进青少年人才发展计划剖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1期

2 马永红;孙延昭;韩志勇;张兵兵;;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丁永玺;佟强;梁秀欢;;山东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史庆磊;王晖;;对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环境因素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07期

5 王刚,肖幼林;关于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陶于;江、浙、沪部分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9期

7 周洪珍;陆明辉;;影响广东省跳水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J];体育学刊;2005年06期

8 高石政;王敬英;;转型时期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12期

9 周洪珍;刘庆山;;2008年奥运会跳水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12期

10 梁波;;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架构[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慨;杨华;;对田径后备人才发展与对策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李宏强;杨勤燕;霍智能;;兰州六中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实践和思考[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松岩;郑超勇;;我国女足青少年梯队培养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4 张莹;谢慧松;管连军;;近十年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四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袁吉;刘家生;于清;闫枫;袁雷;华景梅;;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代坤;钟秉枢;丁红娜;;职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教体社结合”模式探索[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陶于;;江、浙、沪部分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袁伟男;;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有凯;曹秀端;;“学校参与培养”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机制的探究[A];第十六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6年

10 刘爱杰;;论竞技体育结构失衡与后备人才培养[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薛惠娟;民革省委探索高校后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N];河北日报;2014年

2 记者 钱钢;我市启动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N];镇江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杨世智;我省首届金融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启动[N];甘肃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白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待破局[N];太原日报;2007年

5 邹丽;抓时机施好肥育新苗[N];中国体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思彤;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任重道远[N];中国体育报;2007年

7 凯旋;天津助力我国西部足球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3年

8 通讯员 赣组文;专家纵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推进农村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N];新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叶珠峰;郭建军:望后备人才培养树立榜样[N];中国体育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卫华;我国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2 王宁;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靳明;我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灵;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豪;河南省男子竟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安洪艳;山东省竞走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4 于青禾;北京市男子竞技排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5 吴尽;我国男子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6 张英华;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7 刘明远;我国篮球学校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8 王彦收;福建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富学新;转型时期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健;河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99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99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