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桨频对划桨动作技术影响
本文关键词:不同桨频对划桨动作技术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赛艇测功仪 动作技术 关节角度 红外运动捕捉系统 桨频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挑选非赛艇专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桨频对功率、肘关节角度、髋关节角度和膝关节角度的影响,旨在为使用赛艇测功仪作为日常训练的人群提供实验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6名非体育专业研究对象,在Concept II Dynamic测功仪上进行500米全力划桨运动,使用Metronome软件限定划桨频率为40桨/分,36桨/分和32桨/分,运用Qualisys采集运动学参数。研究结果:1)桨频为40桨/分时,测功仪成绩有所差异,分段成绩变化明显。依照自身运动习惯分配体能,部分研究对象最后100米表现出体能下降,分段用时增加;个别研究对象最后100米表现出良好的冲刺能力。2)桨频为36桨/分时,大部分研究对象第二100米用时明显减少。相比40桨/分,平均功率显著增加。分段用时变化较平稳。3)桨频为32桨/分时,6名研究对象平均功率相比其他桨频最高,两名研究对象自身平均功率相比36桨/分有所下降。分段用时未呈规律性变化。4)研究对象在不同桨频关节角度变化范围不同,肘关节角度最小值、髋关节角度最大值和膝关节角度最大值出现时刻有所不同,划桨动作幅度有差异。5)桨频对肘关节角度最小值、髋关节角度最大值和膝关节角度最大值出现顺序影响不明显,6名研究对象关节角度极值出现顺序可归纳为: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研究结论:1)在测功仪上进行专项肌肉训练,40桨/分不利于研究对象功率输出,36桨/分和32桨/分更适合研究对象功率输出。2)桨频改变对研究对象自身关节活动顺序产生影响不明显,对拉桨/回桨比例影响明显,对研究对象关节活动幅度产生影响效果明显。3)测功仪拉桨阶段所占运动周期比例与划桨频率呈正比关系。研究对象动作技术特点可归纳为:膝关节最小角度出现时刻早于髋关节和肘关节。4)部分研究对象在进行划桨运动过程中,主要依靠上肢力量进行划桨,而忽略了躯干力量及下肢力量对技术动作协助。5)关节角度变化极值出现时刻在拉桨阶段对于运动成绩是有利的。关节角度极值出现时刻与桨频呈反比,桨频越低,关节角度极值出现的越早。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6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越楠;蛙泳教学技术动作分析[J];游泳;2002年01期
2 范传芳;葛庆焕;;动作技术学习中“技”与“艺”的辩证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6年01期
3 茅鹏;动作技术教法的八个环节——教法基本规律探讨之一[J];江苏体育科技;1981年01期
4 张国棣;关于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J];体育与科学;1991年06期
5 张颂岐;高等体育院系排球动作技术教学模式论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6 易柳华,李永平,徐永军,李修勇;军体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员动作技术的观察能力[J];体育学刊;1999年03期
7 韩华;试析“动作技术”与“技术动作”的差异[J];济宁师专学报;1999年06期
8 薛志;;自评与互评对动作技术形成的促进[J];体育师友;2007年01期
9 赵全勇;;论动作技术教学训练的有效方法[J];少年体育训练;2011年01期
10 宝海;德福;;诱导练习的原理及其应用[J];学校体育;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科林;;我国优秀运动员仰泳划水动作技术分析[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霍科林;;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及分析系统的初步建立[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3 赵杏枝;周兴龙;;优秀蛙泳运动员王群的转身动作技术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4 解轶男;徐括;刘学贞;;中国优秀射箭选手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之一——举弓阶段的肌肉动员[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赵震波;罗冬梅;高云;;对芭蕾舞PIROURTTE(五位转两圈)系列的动作技术析[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杨帆;郑志艺;刘卉;刘学贞;;我国优秀女子射箭运动员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7 周兴龙;姜倩;郑义;卞军义;李翰君;;我国优秀女子3000米障碍运动员跨越障碍动作技术分析[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强;;李风峰训练和比赛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9 林正兰;张磊;;提高大学生中跑运动员跑的动作实效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程磊;;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前踢实战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河北乐亭二中 阚江涛;挂图在教学中的作用[N];中国体育报;2001年
2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张永江;体育教师应发挥主导性[N];中国体育报;2007年
3 傅维弟(作者系淮北市歌舞团);关于舞蹈创作中的几点思考[N];安徽经济报;2002年
4 刘兰英;“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下的统计创新[N];中国信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勇;武术长拳动作技术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刘卉;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张秀丽;射箭动作综合测试及技术评价指标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胡宗祥;慢跑下肢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5 范年春;游泳水槽自由泳动作技术及其肌电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敏;我国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网上起跳动作技术分析兼陆春龙失误动作诊断[D];南京体育学院;2014年
2 孙广哲;不同桨频对划桨动作技术影响[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3 霍科林;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及动作技术分析系统的初步建立[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4 魏永敬;悬吊训练动作分类及生物力学原理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占戈;我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上步拉射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6 卢洋;青少年功能动作测试及矫正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7 张晨;我国优秀女子蛙泳运动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8 张怡;优秀女子蛙泳运动员孙烨季丽萍蛙泳技术改进过程[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刘宏超;篮球“三威胁”动作技术原理分析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82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28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