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功夫形象的文化身份流变
本文选题:好莱坞电影 切入点:中国功夫形象 出处:《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国功夫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功夫走向国际的过程中,电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全球电影翘楚的好莱坞从20世纪70年代初制作了李小龙功夫电影后,不断汲取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元素创造了形态各异的功夫形象。这些功夫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演变。从文化身份的角度看,好莱坞电影中的功夫形象是中美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功夫形象的演变折射了美国对中国文化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本文选取近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功夫形象为研究对象,并与同时期香港功夫电影中的功夫形象为参照,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功夫形象进行纵向和横向研究,探讨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功夫形象的文化身份流变,及流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和原因。本文共五章,第一章是前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及其意义、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第二章简要论述了功夫电影在中国的崛起及其在好莱坞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四个不同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功夫形象进行纵向阐述,并与香港功夫电影中的功夫形象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四个不同时期功夫形象的文化身份流变,即从被“妖魔化”的“黄祸”形象,到颠覆“东亚病夫”的英雄形象,再到打破传统硬汉形象的草根形象直至现今全球化视野中的多元化的功夫形象,并指出这些形象分别呈现出固定性、差异性、边缘性和接受性的特点。形成这些不同的类型、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好莱坞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功夫形象代表的中国文化之间“此消彼长”的文化较量;二是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经济推动下,好莱坞电影融入更多异质色彩并获得成功。第四章是对好莱坞电影中功夫形象的文化身份流变的思考,论述了作为美国文化代表的好莱坞在塑造功夫形象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功夫形象的文化身份流变的情况,指出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功夫形象的文化身份的流变是中美两种文化斗争与制衡的结果。文章最后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Abstract]:Chinese kung fu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o international. The fil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Hollywood, the world's leading film, made Li Xiaolong's Kung Fu film in early 1970s. The constant absorption of kung fu elem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reates various images of kung fu. These images evolv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kung fu image in Hollywood films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ntinuous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evolution of kung fu image reflects the change of America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culture. With reference to the kung fu images in Hong Kong kung fu films of the same period, this paper makes a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study on the Chinese kung fu images in Hollywood films, and probes into the cultural identity changes of the Chinese kung fu images in Hollywood film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reface, includ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its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rise of Kung Fu film in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in Hollywood.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re part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inese kung fu images in Hollywood films in four different periods, compares them with those in Hong Kong kungfu films,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identity changes of the kung fu images in the four different periods. That is, from the "yellow peril" image of being "demonized" to the heroic image of "sick man in East Asia", to the grassroots image of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tough man and the pluralistic kung fu image in the view of globaliz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se imag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xed, different, marginal and receptive respectively.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e cultural contest between the American culture represented by Hollywood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kungfu image; the other is the cultural contest promoted by the market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ollywood films are more heterogeneous and successful. Chapter 4th is a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evolution of kung fu images in Hollywood mov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Hollywood's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the kung fu imag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culture. Chapter 5th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which summarizes the change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kung fu image in Hollywood film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kung fu image in Hollywood films is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al struggle and bal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study 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905;G8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一兵;中国版的“好莱坞”──影片《西洋镜》观后[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郑再新;与好莱坞抗衡的欧洲电影[J];电影艺术;2000年02期
3 何月;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中的“空降兵”[J];市场观察;2000年12期
4 ;好莱坞电影续集 大骗单[J];电影文学;2001年10期
5 何宛屏;“成也好莱坞,败也好莱坞”到底是什么意思?[J];语文建设;2001年07期
6 肖筱;好莱坞的灾难片[J];时代消防;2002年02期
7 陈洪兰;好莱坞电影的“性”表演[J];世界文化;2002年02期
8 鲍玉珩;好莱坞市场经营术[J];电影艺术;2002年03期
9 何建平;论好莱坞商业机制形成的文化/社会基础(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徐晓东;拉普特飞岛与尘世凡间——法国观念电影与好莱坞娱乐片的比较[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海娜;;好莱坞电影:美国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1冬季号(总第8期)[C];2011年
2 吴卫华;;符号暴力:好莱坞的中国形象流行桥段[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江怡;;科学与神学对立的解释学解读——以进化论争论为例[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成军;刘芳;李万莲;胡登峰;卢太平;;好莱坞百年兴旺及其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佚名;;京剧名旦与好莱坞名星[A];中国演员(2008年第4期总第4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楼;宝莱坞“消化”好莱坞的意义[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张炜;好莱坞何以充当“媚惑大众的武器”[N];团结报;2011年
3 彭侃;好莱坞电影是如何“走出去”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本报记者 慢舟;好莱坞“金刚”勇闯中国[N];中国贸易报;2012年
5 摩根资产管理执行董事 莫兆奇;好莱坞的暗淡夏季[N];上海证券报;2012年
6 记者 李婷;狮门影业,好莱坞下一个大玩家?[N];文汇报;2012年
7 陈众议;且说好莱坞这部大片[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中国电影资本如何在好莱坞实现商业价值[N];北京商报;2013年
9 ;好莱坞电影特效师解密电影背后的事[N];电脑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张汉澍;进口电影“营改增”交锋幕后:中影博弈好莱坞[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渝风;他者的形象:质疑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1980—1999)[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2 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8年
3 翁君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楠;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2 武洪昌;论当今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陈紫薇;跨文化身份的影像表述[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鲁烨;好莱坞歌舞片的类型演变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牟娟;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国形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楠楠;杜比数字音效出现前的新好莱坞电影的声音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付荔;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8 高超;论好莱坞动画中的“中国元素”挪用[D];湘潭大学;2015年
9 韩迎迎;“新好莱坞”时期美国电影业整合研究:1980-2000[D];兰州大学;2016年
10 李圣丹;21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新瓶装旧酒[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61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6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