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跨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效果的影响
本文选题:频次 切入点:教学方法 出处:《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跨栏教师示范教学时常使用“分解和完整法”教学方法,这是现在使用频次最高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奠定良好的跨栏技术基础和促进学生形成完整动作技术的概念,使学生学习由易到繁,循序渐进,但缺点是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对动作技术进行分解教学或是完整教学,不能够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来考虑,使得有些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和教学进度。因此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为了学生在7节跨栏课能够掌握跨栏技术,本文研究不同频次的跨栏教学方法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效果的影响。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和数理分析。以北京体育大学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三个自然班为受试对象,分组使用不同频次的6种跨栏教学方法,经过7节教学课,记录第8节课的技术评价与达标成绩,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三组不同使用频次的6种跨栏教学方法式教学对学生技术评价和跨栏成绩的提高均有影响。2.实验二组与三组通过增加非传统教学方法使用频次所占比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练习,均明显优于第一组学生技术评价和达标成绩,学生学习跨栏效果更优异。3.通过增加非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学习跨栏时产生的问题,第二组与第三组学生的技术评价和达标成绩几乎没有差别。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掌握跨栏技术效率的差异使用不同频次的跨栏教学方法可行。5.“分解与完整法”教学方法依旧处于主导地位。“诱导法”,“多元反馈法”,“分层完整教学法”教学方法在跨栏教学过程中使用频次较高,表明学生需求量较大,更适用短时间内的跨栏教学。在缩短课程数目的跨栏教学现状下,对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具有参考性意义。跨栏教学新的方法变化是十分迫切和需要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
[Abstract]:Hurdle teachers often use the "decomposition and integrity" method when demonstrating teaching, which is now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eaching method. Its advantage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can make students lay a good foundation of hurdle technology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the concept of complete action technique,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from easy to complicated, step by step. But the drawback is that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is only teaching the action technology or teaching in a complete way, which can not be considered from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t makes some students unable to keep up with the teacher's rhythm and teaching progress. Therefore, us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can better solv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In order for students to master hurdle technology in 7 hurdle clas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hurdle teaching methods of different frequency on the hurdle learning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of educati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used. The effect of hurdle learning in college of education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mathematically. Taking three natural clas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of Beijing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in 2014 as subjects, six hurdle teaching method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were used in groups. After 7 teaching sessions, the technical evalu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the eighth class were record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The three groups of six hurdle teaching method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of use have an effect on students' technical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hurdle achievement. 2. The propor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two and three groups by 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using non-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 optimization exercises of students' problems are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technical evalu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the first group of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hurdle effect is better. 3. By 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non-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Be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when students learn to hurdle, There is almost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cond group and the third group of students in technical evaluation and achievement. 4. It is feasible to use the method of hurdle teaching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the difference of master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hurdle. "the teaching method is still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The" inductive method "," multiple feedback method "and" layered and complete teaching method "are used frequently in the process of hurdle teach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need more and more suitable for hurdle teaching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hortening the number of courses in hurdle teaching, It is very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hurdle teaching, and this research has certain practical and guiding value.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22.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肃宇 ,王新宇 ,杜东~~;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能力培养[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2 蔡跃伟;改革教学方法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3年09期
3 刘敏;;常用教学方法分析应用[J];河南农业;2006年10期
4 邢红梅;谢士法;;非传统教学方法初探[J];理论界;2007年03期
5 苏欣;;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交际;2010年12期
6 刘淑芝;靳继红;;“结对学习”教学方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7 杨蕾蕾;;浅谈职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32期
8 王秀娟;;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年10期
9 钱荣X;;改革教学方法的初步尝试[J];高教战线;1985年10期
10 吴常德;;再论高校教学方法之改革——在基本要求上要体现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实践性[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巍;;教有法、而无定法——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何巍;;医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林玉栋;王珍;;浅谈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选择[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王凤领;;改革教学方法 搞好计算机基础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仲伟纲;孙国文;聂斌;张芹英;丰建淑;张里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尝试[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吕桂兰;;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A];2014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韩伟韬;高迎慧;郭凤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试论专业教学目标、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唐丹;;浅议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9 秦渝兵;杨亚滨;龙榕;;《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及效果分析[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张冠廷;;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A];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禾刀;教学方法当反思[N];深圳商报;2014年
2 王艳舫邋王淑敏;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N];吉林日报;2007年
3 龙恩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N];黔西南日报;2010年
4 贵州安顺西秀区杨武中学 罗志刚;初中思想政治组合教学方法小议[N];学知报;2011年
5 于卓琳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教师;教学方法:照搬不如内化[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刘智 毛有社;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N];山西青年报;2014年
7 吴起高级中学 靳显芬;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N];延安日报;2010年
8 姜堰市溱潼第二中学 孙国平;物理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N];学知报;2010年
9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中学 王悦;新课标下新的数学教学方式浅析[N];学知报;2010年
10 黄平县第二中学 吴寿德;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N];贵州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春枝;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D];河北大学;2008年
2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巍;TPI教学方法对高尔夫球初学者全挥杆技术影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魏唯唯;TPACK视域下教学方法与技术选择的关联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3 高麒;高二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4 李铭来;不同跨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对教育学院本科生跨栏学习效果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5 陈学政;西医教学方法与优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艳;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现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温敬超;1949-1976:我国教学方法的演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8 雷恒伟;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方法的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9 张廷强;校外美术教学方法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10 张中慧;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92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9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