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31 14:00

  本文选题:开放式站位 切入点:网球反手击球 出处:《西安体育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开放式站位以其移动迅速,回位快捷,更易打出稳定的上旋球等优点使其更加适应当今网坛技战术打法的发展情况。通过研究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的运动学特征以及上、下肢主要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特点,得到相应的躯干和下肢各关节运动学数据及肌肉的表面肌肉活动放电结果。从中分析找出影响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击出高质量回球的上、下肢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了引拍阶段身体重心的变化、挥拍击球阶段肩髋角的转动情况、击球时前、后稳定角的角度范围、支撑腿缓冲、蹬伸的情况及身体的平衡对击出高质量回球的影响。从而使教练员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对体育专业,网球专项大学生运动员,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手开放式站位抽球动作技术的训练,减少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手攻击反手区底线球的受迫性失误。提高该站位回球的稳定性和质量,使局面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方法: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运动系10名(20-25岁男性,二级运动水平)网球专修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实验中,采用高速摄像(120Hz)与肌电测试同步测量(1000Hz)。模拟比赛中受迫接球情况下,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击球的实际击球情况,并选取其三组击球中击球效果最好的一次,经过使用肌电分析仪(Mage Win6000)对sEMG的振幅变化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其中包括:左右下肢四块肌肉、躯干两块肌肉的各阶段RMS值和肌肉激活顺序;及美国APAS三维立体影像解析系统,对人体上共19个点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统计学方法整理分析,得出相关速度、角度、角速度、时间、等结果。结果:(1)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击球技术在挥拍击球阶段的发力顺序为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再通过躯干传递到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球拍。(2)挥拍阶段肩髋角相对变化量同手速度值,经相关性分析呈显著正相关(P0.01)。(3)在击球时刻向前稳定角为12.02° ± 3.76,向后稳定角为13.46° ± 6.04,向前稳定角小于向后稳定角;平衡角为25.49± 7.14,其最大值为39.23,最小值为15.04。(4)在挥拍击球阶段各个肌肉放电情况与1RM中各个肌肉的放电情况比值为左侧腓肠肌(1.17)——右侧腹外斜肌(0.99)——左侧桡肌(0.73)——左侧股二头肌(0.72)——左侧三角肌(0.68)——左侧胫骨前肌(0.56)——左侧股直肌(0.54)。(5)挥拍击球阶段中各个肌肉放电开始时间为左侧三角肌内侧(0.005)——左侧肱桡肌(0.013)——左侧股直肌(0.212)——左侧股二头肌(0.025)——左侧腓肠肌(0.039)——左侧胫骨前肌(0.043)——右侧腹外斜肌(0.049)。结论:(1)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的用力顺序符合身体环节用力顺序性原理。(2)挥拍击球阶段肩髋角的相对变化量同手速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击球时刻前稳定角小于后稳定角,身体重心向击球方向跟进;且在此时身体平衡角具有处于15°到39°之间的特征。(4)在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中,下肢肌肉群是主要的工作肌肉,其中左侧腓肠肌在各个阶段中用力程度均为最大。左侧三角肌、左侧肱桡肌及右侧腹外斜肌在挥拍击球阶段的用力程度相对于其它阶段发力较为明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晟,王全法,翁彦康;如何欣赏高水平网球比赛[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06期

2 金雁;父母对子女网球之路的重要作用和如何培养孩子的几点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网球[J];软件导刊;2004年03期

4 张伟;合理运用网球比赛分析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7期

5 郭国兵;;业余网球爱好者在网球比赛中常见弱点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张伟;网球比赛中的"队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1期

7 关学雷;;对我国网球市场发展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朱征宇;谭冬平;陈祺;;中国竞技网球发展面临瓶颈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李华;肖平;;网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梁高亮;刘轶;;关于中国网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道义;;万里的网球、桥牌之缘[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2 陆树兵;;浅谈上海高校校园网球文化的培植[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3 汪烨;;网球规则的演变趋势[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吴松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网球深浅球技术[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海琦;金昌龙;;网球比赛中接发球的选择[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6 王钊;户子悦;;影响网球步法的因素及练习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7 梁成军;;网球技战术粗糙集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张智;冯青山;;国内职业女单网球选手的国际竞争力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3年

9 张欣然;隗金水;潘t,

本文编号:1691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691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1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